这二十四个故事串连起来共涵盖了上海五十年间变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讲述到海峡两岸建立直通航班的今天,期间当然包括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革命和建设、翻天覆地的文化大革命,以及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政策等等。每个故事的起首都有一段红尘坊黑板报作为引子,黑板报记录了当时的社政大事,而接紧黑板报的故事,则诉说了上海市民在时代洪流下的生灭消长。 大部分读者都会将裘小龙归类为侦探小说作家,是的,从《红英之死》入围“爱伦˙坡推理小说奖”、“白瑞推理小说奖”以及第二十三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小说奖”起,裘小龙一直都是以侦探小说作家的身份活跃文坛,而他稍后完成的《外滩花园》以及《石库门骊歌》亦运用了侦探小说的布局。然而读者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位小说家在晋身国际文坛之前,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 裘小龙生于1953的上海,少年时代因文革的影响被迫停学。患有支气管炎的他因被豁免插队农村而得以留在上海。为了强身健体,裘小龙经常到公园打太极拳,后来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退休校长,在这位老先生的指点下,裘小龙开始自学英语,并对英美文学,特别是英美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时代,裘小龙只读了半年便破格考上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更获诗人卞之琳挑选为关门弟子。 现时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担任文学教授的裘小龙虽然藉着他的小说而享负盛名,但他却不忘在小说创作中应用上诗歌技巧。《红尘岁月》第七篇的蟋蟀故事,就以斗蟋蟀暗喻文革的武斗,而故事里最终被咬破肚皮的“大将军”,实际就是叙事者在武斗中被打得肚破肠流的表哥的象徵。 至于侦探小说亦一样,裘小龙写侦探小说的目的,实际是借侦探小说的悬疑诡异格局来侧写中国社会。在一般的侦探小说里,社会不过是悬念的装饰布景,然而在裘小龙的侦探小说里,有时却有将这种宾主关系对易的情况,难怪部分论者没有单纯地将裘小龙的小说归类为侦探小说,而将之视为社会小说来作研究讨论。 《红尘岁月》亦因为继承了这种圆熟的技巧,以及丰厚的内涵,所以法国《世界报》才一连六周,不辞劳苦地争先翻译连载这部原文以英文书写的中国近代编年纪事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