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尘嚣中的寓言家:勒·克莱齐奥(图)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勒·克莱齐奥
    ■入评理由:诺奖新贵,他的创作生涯以及作品有什么特色?
    ■读家:段慧敏
    1964年,23岁的勒·克莱齐奥以处女作《诉讼笔录》获得勒诺多奖,从此蜚声法国文坛。这位勤奋的作家7岁便开始不间断地写作,至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在早期的创作中,勒·克莱齐奥着重关注人性的疯狂,以及西方大都市中人们的困惑、不安和恐慌情绪,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一位革新的小说家。在《诉讼笔录》中,他描写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男子亚当·波罗,他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只有感觉,由于他无视社会规范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他逃出来后绝望地、孤独地到处游荡。可以说这样的主人公是勒·克莱齐奥早期创作中的典型,由此我们很容易便将他与另一位来自法属殖民地的作家加缪联系起来。在勒·克莱齐奥的处女作中浸淫着众多《局外人》式的荒诞与漠然。写作对于勒·克莱齐奥来说仿佛变成了一种抵御外界的机制,变成了逃离西方社会的途径。
    1970年末,勒·克莱齐奥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他的作品较之从前变得更加平和宁静,作品的主题主要围绕童年和旅行,这种全新的风格为他吸引了大批读者,并使他于1980年以《沙漠》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文学奖。《沙漠》的女主人公拉拉离开祖国摩洛哥,来到大城市马赛,她体验到的是冷漠、孤独和分离,她的恋人因车祸而死去,虽然她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封面女郎,但是她依然带着身孕回到沙漠,在家乡的水边、树旁生下了后代。这个故事具有着多重的含义:回归自然、外籍劳工的命运、妇女的生存条件等等。可以说勒·克莱齐奥从此以一种平和的视角关注着整个世界。一种强大的回归自然的力量在作家此后的小说中体现得愈发明显。勒·克莱齐奥曾强调,“如果不想到空气、风、火、大地和流水,我几乎无法写出小说。”
    曾有学者将勒·克莱齐奥归为“新寓言派”小说家,认为他同图尼埃、莫迪亚诺等作家一样,对物质上高度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不满,在作品中或是利用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隐喻现代社会,或是描写虚幻的、象征性强的怪诞离奇故事,表达寓意深刻的哲学思想。而勒·克莱齐奥本人却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流派,“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写作。”然而他的作品排挤世俗却又警醒世俗,恰好与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不谋而合,因此他的写作有一种纯洁而原始的特质。在媒体问及作家,面对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动荡时势是否有什么推荐的生活方式时,他的回答是“应该继续阅读小说”,阅读“是思考当今社会的最好方式之一”。
    的确,对于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来说,其作品早已超越了任何国界的限制,他以一个“世界人”的视角和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探讨着人类内心深处的主题。在尘嚣都市的某一个闲凉的日子,不妨坐在书桌前,摊开一本勒·克莱齐奥书,分享作家的某一段叙事:有关爱,有关旅行,有关孤独或流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