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自南来说掌故”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阅读周刊 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北溟行记》,龚鹏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24.00元。
    桑小旺
    □出版社编辑,北京
    龚鹏程此书,是2004年长居内地,趁授道讲学之机游山玩水,旅途中的随笔札记结集而成。他自序中所言,写这些文章乃是为了向亲友报告近况,免得诸人以为自己客居异地,又兴古人之悲,其豁达有趣,可见一斑。
    历来学者以著书立说为第一要务,肯写小文,同时又写得盎然多姿,简直屈指可数,而这屈指可数的几个,也都已作古多年。年来无意中见到《北溟行记》这样一册谈天说地嬉笑讽喻的小书,不由得有如逢故人之感。
    真正潜心研究的学者,会慢慢濡染出一种独立的坚定的气质,清晰、清明、清醒,应该是因为曾经深入地研究过某个问题的关系,自然对这个世界要敬畏和宽容一些。这样的一种难以言说的坚定而温和,是专属于学者的。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会格外好看:浅白的叙事口吻,绝无赘语,极少修饰,海阔天空,不留痕迹,像山水条幅上钤刻的一枚印章,是坦然确定的美。所有的这一类书一翻开,那种老旧亲切无所求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所谓自在无碍,就是这样了。
    而龚鹏程又是个最好自然的人。几十篇文章拉拉杂杂长短参差,风物民俗文化批评,心直口快,一点折扣也不打,却又丝毫不见狂妄之态。说承德、说孔庙、说人事、说世情,专拣那尴尬的令人避之不及的痛处说,常常毫无防备被他抓个正着,可又不会令人觉得刻薄。他在每一个字里都是过客,慨叹的是那些被人忽略的、糟蹋的东西,我们看的人已经忍不住分心担忧了,他仍然是一片风光霁月地送别良辰美景———因为来不及再做什么了,惟别而已矣。
    从塞北到江南,从讲堂到街市,旅途文字多有草就之嫌,龚鹏程却在信笔闲谈中拈出一点郁郁葱葱的趣味来。单就旅行写作而论,在抱怨过途中行文发送多有不便之外,他会转而谈到“行走文学”的粗糙低劣,花哨有余,深刻不足。从古人如李白徐霞客遍历名山大川的不易,谈到鲁迅抄书日抄万字,钱穆七日注《公孙龙子》,乃至高阳常于酒边灯下,抽笔作文,文成即送报馆付印。这等掌故旧事由他闲闲道来,长短不拘,事毕辄止,绝无赘语,仿若《世说》,令人心驰神往。
    他又不仅是说掌故而已。关于内地文化,有一段极妙之论述,将内地社会文化领域分为三块,一曰“秀”的文化,专注于消费,时尚流行,吃喝玩乐,求新求异;二曰“钱”的文化,专注于投资理财,炒股炒楼,进修充电;三曰“文化”的文化,以文化为玩物,也无非是为了秀或为了钱。承德面目全非,行宫温泉和行政典制都已经被嘈杂的游客人声埋没,曲阜祭孔如闹剧,皆属此列。他不以奔波为苦,这种自得其乐的天性最难得,然而“文化遗民”篇末方见夫子自道,“自觉怀抱文化命脉,继绝存亡与海峤,耿耿此心,譬如孤臣孽子”,其中沉痛,难画难描。
    此书文间只见一颗豁达的老童心,不复哀音,更不以生死为意。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失望和磨难,才能重返天真,年轻过的人们想必都心有戚戚。他于杭州作七绝,曰“我自南来说掌故,澜波或亦动西湖”。西湖或者不会动,而听他说掌故的人,心是一定会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