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坛轶事 >

老吴的新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0-09-24 未知 李少岩 参加讨论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这里是湖南省沅陵县易地扶贫安置点。进入社区大门,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褐色石,镌刻6个红色楷体字:感恩、自强、致富。遒劲有力,赫然醒目。
    见到村民吴纯爱,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一个农民,现在是这个社区的新居民,我姓吴,叫我老吴吧。握手寒暄后,我试问老吴,能看看你的安置新房吗?老吴一脸喜悦,爽朗地说,当然可以,走,一起去看看。
    一路上,老吴与我聊起社区的诸多好处,我问他,搬进太安社区居民,都是你们村里的乡亲吗?老吴告诉我,不是,有贫困山里来的,也有库区移民过来的。我问老吴,住在太安社区安心吗?老吴不容置疑地说,安心啊,搬来社区之前,政府都为我们考虑周全了。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都进了户,为了让我们能住得下,住得安心,还为我们配置了幼儿园、电动车充电桩等,社区每天有往返县城的公交车。
    老吴家住二楼,一套三居室,简单装修,各色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老吴招呼我坐,随后,他端来一杯绿茶要我品尝,还说是他们本县采摘、加工的碣滩茶,无公害,放心喝。我试着喝了几口,茶香扑鼻,回味悠长。
    我问老吴,你们家原来住哪里?
    聊及过往,老吴话匣子打开,他一五一十告诉我,他与母亲、妻子、儿子一家四口,原来居住在明溪口镇陈家溪村,家住半山腰,是一栋70平米木质结构的房屋,家有两亩稻田,从年头忙到年尾,全家只能勉强糊口。村庄在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山高林密,道路不畅,离县城100多公里,平时进一次城购物,要走路30分钟,然后再搭一程便车,辗转两小时,才能到达县城,早上出门,晚上回家,都是匆匆忙忙赶路,路途中稍一耽搁,就是两头摸黑。生活的苦与累像一座大山,压在老吴原本单弱的肩膀上。
    面对生活的压力,2014年,老吴义无反顾地汇入南下打工的潮流。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深圳,日新月异,各种行业都需要有文化的高端人才,人到中年的老吴,文化不高,薪酬高的技术活做不了,可供选择的活路很少,只能干些工种简单的脏活累活,一年下来,抛开往返回家车费,以及生活开支,每年能攒的余钱不多。2016年5月,正在南方打工的老吴接到家里电话,母亲身患重病,老吴出门在外,妻子身体也不好,家里没个主心骨,妻子一时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面对。老吴急忙辞去工作,回到家里,与妻子一同照护羸弱的母亲,一个原本脆弱的家庭,再一次雪上加霜。
    针对老吴窘迫的现状,村委会将他的实际情况上报扶贫工作队,扶贫领导上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吴直接拒绝了。老吴担心,自己一家都是农民,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离开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将来日子怎么过?
    生活像一艘航行大海的船,没有明确的导向,就会迷失方向。老吴心里清楚,儿子长大成人,继续厮守这两亩薄田,收入捉襟见肘,如果过着这样清贫的日子,以后想娶个儿媳妇都难。加上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偶尔有个大病大痛,进城的路途遥远,怕是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老吴放弃顾虑。树挪死,人挪活。老吴决定放手一搏,因为他坚信,好的日子不是等来的,是拼出来的。
    2019年4月,老吴一家搬进太安社区。社区按照每人25平米安置标准,老吴一家四口,分到100平米安置房。高兴之余,老吴开始为一家生计找出路,他想继续出去打工,母亲和妻子不同意,想想自己不再年轻,经不起折腾了,80岁老母亲也需日常照顾。思虑再三,老吴把擅长种菜的技能汇报给社区管委会领导,没想到,社区领导和扶贫队充分肯定了他致富的想法。新环境,新打算。两天后,社区负责人和扶贫干部上门为老吴的蔬菜大棚出谋划策,不到一周时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在距离社区1公里的郊区,为老吴办理好了两亩地的租赁合同。
    一块租赁地,成为老吴施展手脚的新天地。老吴用平时积攒的钱建起大棚,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季蔬菜上市收入8000元。老吴欣喜万分,合理谋划,精心安排第二季蔬菜种植项目。年底时,老吴接到扶贫工作队领导电话,你获得一笔蔬菜种植产业奖,奖金8000元钱已经打到你的账户上。
    老吴一阵惊喜,他激动地说,原来我们种菜,总是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国家扶贫政策,还有产业奖,刚搬进太安社区时,心里没底,现在,我总算吃了定心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基于老吴勤劳致富的表现,2019年,在太安社区“月圆一家亲”活动中,老吴被评为劳动致富的典型。我问老吴将来的打算,老吴信心十足地说,我今年55岁,趁着身体好,还能努力奋斗几年。
    我提议看看老吴的蔬菜大棚,老吴欣然同意了。十多分钟的路程,在离社区不远的郊区,我看到了老吴的蔬菜大棚。进入棚内,映入眼帘的是老吴栽种的时令蔬菜,有豆角、辣椒、茄子、黄瓜等,偌大的菜棚里,一片葱茏绿意。我问老吴,有多少个棚?一季有多少收入?老吴沉吟片刻,给我算了一笔账,加上今年增加的棚,现在一共有5个,一个棚收入4000元,5个棚也有两万元。我问他,有没有扩大规模的想法?老吴脸上漾起会心的笑容,他说,当然有啊,儿子找到了媳妇,儿媳妇进屋,多一个劳力,可以再加几个棚。
    走出大棚,老吴的目光不时滑向远处,眼神充满自信与笃定。一排排蔬菜大棚,如同一部部饱满的大书,书写着老吴的幸福日子,闪闪亮亮,那是他未来可期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