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唐荣尧:将写字桌安放在大地上

http://www.newdu.com 2020-08-05 图书馆报 白玉静李霞 参加讨论

    作家唐荣尧的新作《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近期由中译出版社出版,这部全景式呈现贺兰山下特色小镇生活的作品,观照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是紧扣时代脉搏、紧贴百姓生活的诚意之作,也是向劳动者的一次深情致敬。在银川生活了20年的唐荣尧,在贺兰山下的次次采访中积累起鲜活的写作素材,真正做到了“将写字桌安放在大地上”,进而酿造出别具一格的小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唐荣尧多年来持续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状态,他所秉持的理念是“既要帮助有条件的乡村建立图书馆,又要严格筛选适合孩子们读的书”,并强调阅读和行走的意义。
    
    唐荣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编剧、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常务理事、银川文学院院长、第六届“中国当代徐霞客”。先后出版《西夏史》《消失的帝国》《西夏王朝》及《大河远上》《月光下的微笑》《青草间的信仰》《青海之书》《宁夏之书》《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西夏陵》《青海湖》等20多部历史散文集。受聘担任《中国回族》《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六盘山》等央视大型史诗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城市记录片总编剧、总撰稿。
    记者:您将新作《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视为一本应许之书,是不是意味着创作这本书属于某种机缘巧合?
    唐荣尧:这种应许从四个方面看,一是应时代之许,城镇化是中国时下的一个大趋势,我笔下的小镇恰好是吸纳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和贺兰山实施封山禁牧后撤出山区的农牧民的地方,这些移民是在一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来到这里创建家园的,他们摆脱传统农业、牧业生活方式进而在这里开始的新生活,是时代提供的一种写作题材。
    二是应文旅之许,镇北堡镇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联合评选并于2016年10月14日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是和杏花村、横店、李庄、茅台等著名小镇一起获得该称号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这是时代给予这些有文化内涵与山水特色、有历史积淀与人文色彩的小镇的一次荣誉和机遇。
    三是应生活在那里的民众之许,几十年前,贺兰山下的这片荒凉之地没有人居住,是几万移民用双手创造出了如今这样一个特色小镇,对小镇的书写就是向这些劳动者的一次致敬,书中描述的劳动者,有不少是我的朋友。
    四是应未来之许,至今没有一位作家对那里的生活给予全景式的书写。我的《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一书,在评论界和文学界有着一种善意的批评:非虚构的创作视野遮蔽了文学性。作为一名作家,面临的挑战很多,但向自己所谓固有的创作思维与擅长题材挑战,应该是残酷也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很想抛开《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那样纪录片解说词式的宏观描述,让《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来填补细节和当下人物生活描述的空白。
    我在银川生活了20年,每年都要去很多趟贺兰山下小镇的管辖区域采访,慢慢有了完成这本书的积累。
    记者:镇北堡这个位于贺兰山东麓的中国特色小镇,有着迷人的山水田园、酸甜可口的葡萄、勤劳朴实的人们……如何讲好这里的故事?您在动笔之前都有哪些思考?
    唐荣尧:我很羡慕那些能把人性或时代特质剖析得非常精准的作家、诗人,但我没有那样讲述普及性的能力,我只有能力描述自己熟悉的、有着某种独特属性的生活,因此,我选择贺兰山下的这片土地时,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和那些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的作家区别开了,这让我再次成为一个地区小作家。
    创作这本书时,我原本有个写作大纲,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些不合适的人物被排除了, 新的人物走了进来:采蘑菇的马三元是采访后经过艺术处理的,摩托车手陈峰是以前就采访过的但添加了这些年的变化,护林员张建民是跟着他实地巡山后才决定书写风格的,品酒师邓钟翔是在一次电视节目座谈会上认识后决定新加的,志辉源石酒庄是经过几次外围采访后从几十个酒庄中筛选出来的。
    记者:在《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中,您运用了非虚构手法来讲述中国特色小镇,颠覆了中国小镇书写的惯常写法,这样的写法带给您怎样的创作体验?
    唐荣尧:我早年写诗,后来因为选择的创作题材比如黄河、西北地域文化、西夏王朝等本身就波澜壮阔、丰富大气,人类在它们的真实面貌前根本不需要想象,非虚构就成了接近它们的最佳方式。
    谈到小镇写作,往往就是纪录片解说词或导游手册的风格。写这本书前,我去图书馆或网上购书翻阅相关资料,但很遗憾,我没找到理想中能够借鉴的小镇书写样本。或许是受一种写作思维限制,面对那么多人的精彩生活,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运用了非虚构的手法,加上写作途中,编辑也一再鼓励我,为什么不写一本为中国小镇开辟一种可能性的书呢?为什么不能有中国小镇的书写范式呢?当然,这本书不完全是非虚构的,里面的很多诗歌就能证明。
     记者:《青海之书》《宁夏之书》等作品都抒写着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进行了深度探寻和解读。激发您不断行走、不断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唐荣尧:其实,我们需要将写字桌安放在大地上,把大地上的劳作者当成评委,我书中写的那个数星星的农村妇女,那些在夏日里除草施肥的葡农,那些让太阳晒得脸比枸杞红的杞农,他们是我写作的动力。
    记者:据了解,您也一直行走在支教的路上, 并用自己写书、做剧本、撰写稿件挣来的钱在孤贫学校设立了爱心图书室,让孩子们领略到了书籍的魅力。您认为建立爱心图书室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唐荣尧:这涉及到一个国家或时代的阅读生态问题,我是从乡村出来的,很清楚乡村阅读存在的问题。这些年,我每年在乡村里行走的时间不比在城市里少。随着乡村留守儿童的增加,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他们的营养与学习, 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阅读状态。
    我的理念是,既要帮助有条件的乡村建立图书馆,又要严格筛选适合孩子们读的书,要给孩子们培养一种开放的视野,也要对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珍贵的阅读财富充满自信。
    记者:您曾说“阅读是一个人通往世界的望远镜,行走则是为了丰富人生的另一面,阅读和旅行的完美结合,是令人羡慕的生活”。时下阅读和旅行成为了通往“诗和远方”的桥梁,如何在阅读和行走中走向人生开阔处?请谈谈您的建议。
    唐荣尧:我们往往把读书和阅读混淆在一起。读书是以书为对象,而阅读的概念更为宽泛, 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书,还有山河与人。读山河和阅人,能感知山河力量,对比人在历史长河或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甚至对所谓改造山河的想法产生警惕,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呵护之心。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读书有着千万种要求,也涌现出千万条建议。然而,行走在交通条件更加便利的当下,却因为时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写《小镇:时间酿造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为这座飘荡着白云、流淌着诗意的山发出友好的邀请函。
    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自己去悟不如好好读书。这几个阶段不是一条线性之路在人生中铺陈,而是一种近乎循环的状态。
    该读书时,静下心来读书;该行走时,带好行囊与观察星辰与大地的眼光和心情上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