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共情与记忆:50位亲历者口述的战疫实录

http://www.newdu.com 2020-07-07 澎湃新闻 孔冰欣 参加讨论

    一场疫病,来势汹汹;人间百态,却涌真情。
    翻开面前摊放着的这本《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记忆如潮,扑面而来,打湿了满脸满身。
    书成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早期至中期,行文间犹可见当初那种真切的仓促、急迫、焦灼感。忧虑重重的颤音之外,亦闻清歌浩气藏文心;总有一抹希望的明光,始终不灭,照亮了披荆斩棘的前路。
    而口述实录的形式,更能传递“现场感”“接近感”。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触动你我,依凭忠实呈现正在发生的历史、忠实呈现“一道走过”的休戚与共,收获了倍加震撼的阅读效果——字里行间细细咀嚼,人类的共情与大爱,终引发强烈的精神共振。
    目前,全球范围内疫情仍未平息。让传染病彻底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的目标,靠当下的科技水平,或许尚难以实现。但是,应该承认,瘟疫恰似战争,迫使人们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集体地体验生命边界处的生存,触摸或追问生命的意义,从而让生命变得“真实”。有位学者说得好:“……被‘流放’到了家中,这才感觉到能够安顿自己的,根本不是我们苦心营造的、由四堵墙壁围困的空间。此时的瘟疫成了一段破折号,分开我们,又连接了我们。不同地域的人,全部以‘大家都是中国人’的面貌出镜,隔离,并没有把他们扔回自己,反而把整个国族的存在容纳于自己无限的主观性之中,把整个国家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来体验。”
    就这个层面而言,《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也是一部可以反复重温的作品。疫病骤至、恐慌蔓延、强势遏止、全球疫情、境外输入、危机再临……2019年冬至今,疫情与人类的缠斗,已经书写了当代史的一个章节分支,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无人可置身其外。而两三年后、若干年后、几十年后,当我们回望“第一波的冲击”,相信依然能够接收到曾经的感动——该书恰如沉浸式电影,将看客一把拽入过去的世界。它告诉人们,抗疫往事不是一段段淡漠、机械的介绍,不是一串串枯燥、冰冷的数字;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个人、家庭、举国之难,是整个地球悲欢交织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的成功,离不开《新民周刊》的努力。自疫情暴发,周刊全体采编即高度关注、“枕戈待旦”。先在微信公众号上火速发出“征集令”,向全国征求相关新闻线索、采访对象,群众反响热烈,感人故事层出不穷;后精选文章,推出专刊,再仔细编排、整理成册,希望用一本“有分量”的书籍,宣下“同心、同行”的一个掷地有声的誓言。
    编辑部握住了无数双伸来的手。采编人员看到:参与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或其家属,无私无我;确诊、疑似患者本人或家属,跟病魔、心魔作斗争;疫情严重地区的普通市民,努力保持冷静;公共服务人员或各类捐助者,有“最美逆行”,有大爱无疆……《和最爱的人一起并肩阻击疫情,婚礼留待春暖花开时》《在最痛苦的工作环境,遇到最期待的眼神》《为什么我要当志愿者接送病人和医生?》《我在“追踪办”,目标——“密切接触者”》《为武汉医护送免费午餐的“上海模子”:不忍她们吃泡面,我把鲍鱼也用上了……》;一篇篇口述,虽然纯为个人的倾吐,但读者的心弦,能随着时而高低起伏、时而娓娓道来的节奏,急人之所急,哀人之所哀,喜人之所喜,感人之所感。这既源于“口述实录”天然的“亲民”属性,也要归功于《新民周刊》采编人员将心比心的凝神聆听,以及业务能力的成熟。
    总的来说,这次疫情,虽然的确是一场灾难,但是,它也反过来重塑了我们的生活。黑死病、流感、新冠肺炎等,诸如此类的公共卫生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媒体人,在群像采写、困境思考之余,强调人性的温度,传递朴素的价值观,是责无旁贷,更是心之所向。
    《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最可贵之处,是它让读者直观地体会到:与疫魔争斗的过程里,中国不仅“争”了,而且“争”的鲜活有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