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3)

http://www.newdu.com 2020-06-23 《文艺理论》2019年10期 王确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关于“文学是人学”这一话题的讨论,即便到了新世纪,也有大量的文章发表,诸如鲁枢元的《“文学是人学”的再探讨——在生态文艺学的语境中》(2000年),张韧的《“人学”求索五十年》(2000年),何青志的《文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建构新世纪“人学”的家园》(2001年),童庆炳的《“文学是人学”新论》(2002年),季进、曾一果的《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思想述论》(2005年),艾莲的《“文学是人学”的生态论文艺学阐释》(2007年),朱立元的《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再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2008年),陈永志的《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于一源——谈〈论“文学是人学”〉的文学本体论》(2009年),刘为钦的《“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2010年),朱立元的《对“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再认识——对刘为钦先生观点的若干补充和商榷》(2012年),李建中的《中国文论大观念的语义根源——基于20世纪“人”系列关键词的考察》(2015年),陈伯海的《“文学是人学”再续谈——贺钱师百岁寿诞》(2017年),陈晓明的《在历史的关节点上——重读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2017年),许见军的《“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延伸与拓展》(2017年),许子东的《重读〈“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2017年)等。
    ②李泽厚沿着“人类主体实践的思路”展开的主体论哲学与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的哲学背景不尽相同,后者虽一般地承认主体的历史性,但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超越性等,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与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之间既存在着认识上的关联或交叉性,也存在着二人思想在事实上的交流和影响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刘再复《李泽厚美学概论·副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的二人对谈里便可窥一斑。
    ③刘再复:“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原载《文汇报》1985年7月8日)。参见刘再复:《文学的反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5、40页。
    ④参见陈辽:“文学十年:主体意识从苏醒到自觉”,《当代文坛》6(1986):17-21;洪永平:“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规律问题——与陈涌同志商榷”,《文学评论》4(1986):4-11;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4(1986):12-24;何西来:“对于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发展态势的几点认识”,《文艺争鸣》4(1986):4-14;以及“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意识”,《江淮论坛》6(1986):42-53。
    ⑤参见陈涌:“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8(1986):21-33;敏泽:“文学主体性论纲”,《文艺理论与批评》1(1987):19-27;杨公骥:“《论文学的主体性》读后感——学习札记之一”,《文艺理论与批评》1(1987):99-105;程代熙:“再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关于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1987):29-37;杜一力:“文学主体性研究悖论”,《文艺理论与批评》4(1987):111-15;陈燊:“《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识小”,《文艺理论与批评》5(1988):47-56,66。
    ⑥参见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文学评论》3(1986):3-15。
    ⑦参见严学胜:“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会纪要”,《文艺理论与批评》1(1991):20-23。
    ⑧如T.欧文斯:“现象学和主体间性”,高地译,《哲学译丛》2(1986):57-62;伽达默尔:“胡塞尔和约尔克学说中的生活概念”,李幼蒸译,《哲学译丛》3(1986):65-70;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哲学研究》8(1986):75-80,等。
    ⑨如陈建涛:“论主体间性”,《人文杂志》4(1993):16-20;马智:“不宜用‘主体间性’”,《人文杂志》4(1993):21-24,15;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求索》5(1997):85-88;金元浦:“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天津社会科学》5(1997):86-91;郭大为:“从先验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简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1998):92-101;郭大为:“费希特与主体间性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999):100-109,等。
    ⑩参见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3-316页。
    (11)参见李泽厚:“形象思维续谈”,《学术研究》1(1978):94-102,“形象思维再续谈”,《文学评论》3(1980):29-40;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学术月刊》3(1980):1-10;童庆炳:《文学概论》(北京:红旗出版社,1984年)第47-53页;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文艺理论研究》4(1986):7-23;王元骧:“文学意识形态性质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战线》3(1987):229-40,“反映论原理与文学本质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1988):4-17,“能动的反映论与文学的本质”,《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1(1988):18-25,等。
     
    参考文献:
    [1]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Adorno,Theodor Wiesengrund.Aesthetic Theory.Trans.Wang Keping.Chengdu: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8.].
    [2]丁帆:“从五四‘人的文学’到‘文学是人学’——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文艺争鸣》11(2017):16-20.
    [Ding,Fan.“From ‘The Literature of Human’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to‘Literature as a Study of Humanity’:Revisiting Qian Gurong's ‘Literature Is a Study of Humanity’.” Literary Contention 11(2017):16-20.].
    [3]何西来:“文学理论的回归(上)”,《求索》3(1989):72-79.
    [He,Xilai.“The Return of Literary Theory (I).” Seeker 3(1989):72-79.].
    [4]李红霞:“‘文学是人学’观念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侧面”,《文艺理论研究》3(2011):108-113.
    [Li,Hongxia.“The Revival of the Idea of ‘Literature as a Study of Humanity’:A Dimens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1980s.”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3(2011):108-113.].
    [5]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6(1985):11-26.
    [Liu,Zaifu.“On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ture.” Literary Review 6(1985):11-26.].
    [6]——:“论文学的主体性(续)”,《文学评论》1(1986):3-20.
    [---.“On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ture (Continued).” Literary Review 1(1986):3-20.].
    [7]伊曼纽尔·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Kant,Immanuel.Collected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Rational Criticism.Trans.He Zhaowu.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0.].
    [8]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艺研究》3(1980):7-13.
    [Qian,Gurong.“An Outline of Self-criticism of ‘Literature Is a Study of Humanity’.”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3(1980):7-13.].
    [9]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文艺理论研究》4(1986):7-23.
    [Qian,Zhongwen.“The Most Specific and Subjective Is the Richest:The Creative Essence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4(1986):7-23.].
    [10]孙绍振:“论实践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文学评论》1(1987):58,59-72.
    [Sun,Shaozhen.“On Practical Subjectivity,Spiritual Subjectivity and Aesthetic Subjectivity.” Literary Review 1(1987):58,59-72.].
    [1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Tong,Qingbing,ed.Literary Theory (Revised Edition).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2.].
    [12]许子东:“重读《“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017):27-32.
    [Xu,Zidong.“Revisiting Collected Critical Essays on ‘Literature Is a Study of Humanity’ Vol.1.”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2017):27-32.].
    [13]阎纲:“神学·人学·文学”,《文学评论》2(1979):88-90.
    [Yan,Gang.“Theology,Humanity and Literature.” Literary Review 2(1979):88-90.].
    [14]严昭柱:“关于文学本体论的讨论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6(1990):124-31.
    [Yan,Zhaozhu.“A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 on Literary Ontology.”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6(1990):124-31.].
    [15]张玉能、张弓:“关于‘新时期文论的变革与反思’的反思——与杨春时教授商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18):107-115.
    [Zhang,Yuneng,and Zhang Gong.“Reflec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Era and Its Enlightenment’:Discussion with Professor Yang Chunshi.”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2018):107-115.].
    [16]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3(1979):39-4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