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第八届“长征文艺奖”揭晓了。 其实,这是《解放军报》“长征副刊”设立的一个非常简朴的奖项。但同时,这又是一个令许多作家瞩目、令很多读者“高看”的奖项,有的获奖作家所在地、市的党报,用头版头条刊登过获奖消息;也有不少作家在寥寥百字的简历中,还不忘提及曾获得过某届“长征文艺奖”。 为什么要设立“长征文艺奖”?就是为了奖励上一年度“长征副刊”刊发的优秀作品,以提升文化副刊的刊稿质量和艺术品位。 “长征文艺奖”评选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作品的质量。为了体现公正性,本报同仁的作品一概不参与评选。 为了奖掖文学新人,近年来,我们还加大了新人新作的获奖比例。 这些获奖作品,作为上一年度“长征副刊”发表稿件中的优秀代表,从一个个不同侧面折射出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征程上向前迈进的身影。 放眼望去,“长征文艺奖”推动了“长征副刊”的坚守与创新,使其正在军事文学的沃土上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群众渴望了解人民军队,所以关注《解放军报》的“长征副刊”;官兵需要精神滋养,所以愿意品读散发着精神光芒的文学作品。 《解放军报》在创刊号上就开始刊登文艺作品。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的副刊品牌:“文化副刊”“进军号”和“文艺园地”,1975年底更名为“长征副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长征副刊”关爱有加,不时有诗词等文学作品在“长征副刊”上发表。战功卓著的将军们,常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长征副刊”。军内外作家艺术家也对“长征副刊”情有独钟,经常惠赐稿件,一篇又一篇精品力作,通过“长征副刊”走向全国读者。可以说,“长征副刊”自创刊那天起,就通过文艺作品焕发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全军官兵以高昂的士气不断向前迈进,助推着人民军队不断攻坚克难、在改革强军中一次次实现跨越,凝聚起全军官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如火激情和战斗情怀。 今天的这个版面,已是“长征副刊”的第4862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不仅仅代表着4862张报纸版面所汇成的激荡的长河,更代表了中国军事文学沃土的辽阔与丰饶。4862期版面,不仅仅见证着一代代“长征人”的初心,挥洒着一位位编辑的汗水,更展现着中国军事文学的坚韧与顽强。 换言之,“长征副刊”不仅仅是一张报纸的版面,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凝聚。 二 去年7月1日,我们刊发了报告文学作品《初心如此壮丽》,讲述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在家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精彩故事。那墨汁的甜味,正是信仰的味道,也是一位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 “长征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用文艺作品润物无声地传承红色基因。当年,在长征途中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的红军队伍里,那位为了他人而自己衣着单薄最后被冻死的红军军需处长,感染和激励了多少读者!其实,这篇题为《丰碑》的作品,最早就刊发于“长征副刊”第488期。本次获奖的《山中怀玉》《阅读父亲》《寻找功勋士兵》《“听风”英雄》《流淌的红脉》《写在朝霞上》等作品,都是用今天的视角,生动的语言,重新讲述着传统故事,续写着红色传奇,力争通过精彩而感人的叙述,打通历史的隧道,让红色血脉奔腾流淌。 在全媒体语境里,以文学的手段塑造英雄形象、彰显血性情怀,也是“长征副刊”一直肩负的重要使命。报告文学作品《永远的军姿》讲述了老英雄张富清坚定信仰,淡化名利的人生故事。《重返战位》讴歌了用生命守护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的老兵姜开斌等人的英雄壮举。 把笔墨投向基层官兵,把镜头对准演训场练兵备战的火热生活,这是“长征副刊”一直大力倡导的。话剧缩写本《前线》及其相关评论,以历史的纵深感对照现实,鲜明提出“要把自己定位于明天的战争前线进行锻造并做军事斗争准备”。《突击,突击》聚焦于“北斗”攻坚团队敢于亮剑、勇于冲锋、无惧挑战的英雄胆魄。《迎着亚丁湾的海风》《只为下一站高飞》《群山的心跳》《我们点亮星空》等作品,直面练兵备战一线,真实刻录官兵的昂扬斗志和铁血情怀。 在此次获奖作品中,我们欣喜地推出了一批年轻作者的作品。在《春天浪漫曲》里,我们听到了青春的心跳,以及军营里的浪漫。那些“亮晶晶的彩纸从舞台上空大把大把地飘落”,何尝不是战士们放飞的心情。在《焰火星河》里,我们看到了高原军营里,刚刚巡逻回来的青年军官,用“信号并不好的手机”,向爱人直播新年焰火。“他们钟情于焰火,却爱成了星河”。这是戍边军人用青春和生命写出的诗句。 当前,各种观念风云激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党报副刊,必须把引领文艺风尚作为重要职责。在获奖作品中,我们刊发的《写出历史的丰赡与宏阔》《时代坐标与精神史诗》《中国军事科幻片还会远吗》等文艺评论,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军事文艺的走向做出判断,发出自己坚定而嘹亮的声音。 三 我们正处于强军兴军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给军事文学以更加丰赡辽阔的题材和视域。纵情讴歌强军新时代,理应成为军事文学的主旋律,而这旋律里应该包含着更加昂扬的基调,更加丰富的语言,更加独特的视角,更加多彩的样式。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历史趋势,文化副刊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在网络时代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最关键的是提高作品的质量。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长征副刊”的传播力、影响力在稳步扩大:在各类年度文学选本里,“长征副刊”的作品不时出现;“学习强国”“中国作家网”等主流网站和学习平台经常从“长征副刊”选载作品;《求是》杂志和《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也选载或摘登了“长征副刊”发表的作品……“长征副刊”也受到官兵的喜爱。训练之余读几篇文艺作品,给精神“充充氧”,成为官兵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与其说是读者给予我们的褒奖,毋宁说是赋予我们的沉甸甸的责任。 8年前,在颁发首届“长征文艺奖”时,我们提出了:“在感恩时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思索着,在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官兵文化需求更加多样,而文学创作尤其是军事文学创作面临严峻挑战的境遇中,如何坚守和巩固先进军事文化的高地?如何使《长征》这一享誉军内外的文化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何在这方文学摇篮推出更多的佳作新人?”8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我们不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长征》从未有穷期。耕耘着军事文学的厚土,助推着强军大潮的涌动,关注着官兵期待的目光,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办好“长征副刊”的责任。这份责任也是自豪与期待,让我们在“长征”路上坚守高地,勇毅前行。 附:第八届“长征文艺奖”获奖篇目 (按作品体裁分类、以发表时间为序,共50件) 报告文学(14件) 《群山的心跳》 王 前 《“听风”英雄》 邱树添 《迎着亚丁湾的海风》 黄海涵 《河那边的战友》 蒋 殊 《初心如此壮丽》 何建明 《永远的军姿》 徐 剑 《寻找功勋士兵》 吴东峰 《我们点亮星空》 姚杜纯子 王玉磊 《阅读父亲》 蔡小东 马晓丽 《重返战位》 余 艳 《一个共产党人的父女亲情》 张子影 《为了和平的天空》 郭晓晔 《突击,突击》 龚盛辉 吕 超 岑宣宇 《只为下一站高飞》 赵 雁 散文(12件) 《那年春节》 贾 永 《河流仍在流淌》 霍俊明 《从这里出发》 范咏戈 《生命的写照》 朱秀海 《厚赠》 刘兆林 《生命里的祖国》 剑 钧 《流淌的红脉》 李 瑾 《山中怀玉》 江 子 《杨家的饺子与茶》 李明颐 赵 奎 陈文龙 《我给最美退伍兵敬礼》 裘山山 《原上有骏马》 何 鸿 《英雄之心》 徐贵祥 小说(7件) 《雪花为什么洁白》 韩 光 《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 乔 迁 《春天浪漫曲》 贾 骥 《焰火星河》 冯 斌 《风中的战马》 黄振明 《礁盘》 陆颖墨 《跑道边的对话》 纪炫慧 诗歌(3件) 《听长调的士兵》 艾 蔻 《写在朝霞上》 杨清茨 《重走长征路》 黄亚洲 文艺评论(8件) 《宏阔壮美的航天“史记”》 丁晓原 《中国军事科幻片还会远吗》 王海建 《关于军旅诗的一次通信》 谢 冕 峭 岩 《写出历史的丰赡与宏阔》 丛治辰 杨庆祥 李 壮 《时代坐标与精神史诗》 刘 红 《军旅文学砥砺前行的见证》 徐怀中 《战鹰这样练就钢羽》 官玉华 《奋斗之志 宏远之情》 王争亚 故事(6件) 《前线》(上、下) 孙广远 朱 凡 《高原军人· 说不出的情由》 刘恒武 周 唐 马可鑫 《“小机枪骡”的故事》 王树仁 《炮阵》 柳力子 《高原志》 任逸飞 《李延培:堪比杨子荣的剿匪传奇英雄》 褚 银 谢 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