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网红”故宫今年600岁了。通过IP价值的深入发掘和一系列爆款文创产品的推出,600岁的故宫正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有活力。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故宫六百年》,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本书作者祝勇在快手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了新书云发布会。活动邀请到了知名作家安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强、插画家常怡、知名演员刘晓晔、江苏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苑逸伦,以及快手达人“开心de核桃”等,集结众人之力助力传统文化的深度普及。祝勇说:“举行《故宫六百年》的线上发布会是我个人的一次新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故宫文化、传统文化,希望可以在传统和新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故宫的历史与文化。”作家王蒙则表示:“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 祝勇近年来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从独特角度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国。知名出版人俞晓群说:“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虽然如此,祝勇坦言,书写故宫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座建筑过于宏大:“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 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紫禁城建设,集中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祝勇写《故宫六百年》,从 2014 年开始,不断尝试摸索。到 2016 年,越写越进入状态,越写越快,集中写作用了三年半左右的时间,跟紫禁城建城的时间差不多。写作中祝勇查阅了很多文献、档案,从明朝一直写到当下的 2020 年,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写作中,一个特别复杂的难题是,如何用文字建一座城?“紫禁城特别大,但是这里面不能杂乱无章,它的结构必须清晰。我写《故宫六百年》,结构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祝勇看来,简单地说,故宫就是一座城。它的外围有城墙,在它的内部,有办公场所(三大殿、养心殿等),有家属宿舍(东西六宫等),有宗教设施(梵华楼等),有水利工程(内金水河等),有图书馆(昭仁殿等),有学校(上书房等),有医院(太医院等),有工厂(造办处等),有花园(御花园等),除了没有市场,故宫几乎包含了一座城的所有要素。但故宫里又是有市场的,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忠诚、信仰、仁义、道 德,都可以标价出卖。这些交易在这座城里一刻也未停止,因此,在史书里,人们常常听到各种叫卖声,这座城的内部成员,个个都是交易高手,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着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 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 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经过一次次尝试,祝勇寻找到了一种更亲切、更妥帖的叙事结构: 以空间带时间。首先从空间开始,站在故宫某一个位置上,看那浩瀚的宫殿,携带着它所有的往事,在读者面前一层层地展开。本书的讲述,也像所有走进故宫的人一样,开始于午门,然后,越过一道道门,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全书共 19 章,除了前两章综述了它的肇建过程和整体结构以外,在其余的 17 章里,祝勇把故宫分割成许多个空 间,然后带着读者依次领略这座宏 伟宫殿群。 此外,祝勇以空间带时间结构新书,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最早是通过空间获得的。在周代,中国人通过立表测影以知东南西北,进而划分出四季、十二个月以及十二个时辰。古代中国人先有空间观,后有时间观。时间产生于空间, 空间就是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日晷。它的空间系统里,暗含着一套完整的时间系统。故宫的历史、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特有的空间和时间秩序展开。就此我们看到了两个故宫,一个是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另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 《故宫六百年》中用了将近一百 幅图片,主要是李少白的摄影作品。祝勇表示,这些图片都是故宫的一些角落,非常精美。李少白几十年如一日拍摄故宫,他拍摄故宫的图片至少十万张,他的照片里不仅有美景,还有时间的纵深,因为故宫从 2002 年开始不断进行修缮,有的当时还没有开放,比如慈宁宫,李少白拍了很多修缮之前的照片,还有一些是未开放时的照片,在今天看不仅仅是图片,也已经成为了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