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壮美飞天路 ——谈兰宁远的航天纪实文学创作 日前,作家兰宁远又一部航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路》出版问世,满足了很多“航天迷”的阅读需求。兰宁远是长期工作在航天系统的优秀作家。近年来,先后出版了《飞天梦》 《挺进太空》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还发表了《神舟天路》 《巡天部落》等中篇报告文学,权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在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其中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并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民族精神的命脉。兰宁远在他的创作中,牢牢地认识并把握着这一点。他努力从广阔的生活中捕捉灵感,寻找航天事业和航天工作者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个性风采。作为长期在航天系统工作的作家,兰宁远与这段风云激荡的年代一路同行,他深感每一步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壮美的腾飞背后都是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的,能亲历并记录中国的飞天之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相继创作了一批有分量的报告文学作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992年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实施已经近30年了,这虽然在世界历史上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来说,却让一个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时代赋予作家一种机缘和使命,用自己的眼睛和笔墨来瞩望这一伟业。2020年初出版的《中国飞天路》生动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全貌。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兰宁远有了前几部作品扎实的积累。 2009年出版的《飞天梦》再现了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全面、集中地披露了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十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作品虽然以杨利伟为主人公,而实际上作品却将他置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宏大背景之中,不仅记述了一位英雄的成长轨迹,也再现了航天员群体乃至整个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的奋斗史。作者以深沉而凝重的感情,用文字重现事业的辉煌,回望他们那些浸透着血汗与智慧的日子,表达出伴随改革步伐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理特质与价值观念。 《飞天梦》出版之后,兰宁远并没有急于再出长篇纪实作品,但一直密切关注并跟踪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步。到创作《挺进太空》时,已经过去整整九年时间。这九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载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航天人也由幕后走向了前台,更多的历史和思考浮出了水面。兰宁远对这一题材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宏大的事业需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幕后奋斗,更多的英雄是默默无闻奉献了几十年的航天大军,他们为了梦想同样坚守,更令人感动。面对这样一项跨世纪的国家工程,如果没有权威的、有深度的记录,他们的故事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无法找寻,他们的艰辛或许无人知晓,他们闪耀的智慧和勇气也不会被看到。于是,兰宁远的创作视野也从航天员系统一个方面延伸到了整个工程,从航天英雄群体拓展到了研制队伍。 为了写好《挺进太空》 ,兰宁远利用不同机会找到丁衡高、沈荣骏、任新民、屠善澄、王永志、戚发轫、周建平等直接参与工程论证、决策和研制的上百位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并来到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工程总体和航天员、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测控通信、空间应用等各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研究。上至工程的决策层领导、专家院士,下到一线技术员、岗位操作手,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经历,涉及多种学科,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如果把这一切搞清楚,找出研制重点、代表人物和感人故事,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不是一般题材可比的。值得欣慰的是,兰宁远凭借着坚实的努力做到了,他理清了脉络、采撷了珍珠,实现了从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到历史精魂的钩沉。在《挺进太空》一书中,从古老的飞天梦想,到“东方红一号”的壮美腾飞;从中国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神舟、 “天宫”实现“太空之吻” ,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完美的太空授课到太空33天的全新征程……兰宁远把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之路做了文学的生动表达,引领读者回望航天工作者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心路历程。 正是因为兰宁远的努力,《挺进太空》一书入选了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出版物——“中国创造故事丛书” 。在这套丛书中,既有高速铁路、海洋深潜,也有超级运算等代表着时代前进步伐的科技故事,最激励人心的是它所代表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 《挺进太空》的入选,使航天科技事业在这套“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中没有缺席。2019年, 《挺进太空》的繁体字版本以《飞天纪》的名字,在香港开明书局出版,更说明航天事业是国人的自豪。这一切,让兰宁远深切地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达,再次用文学的力量告诉更多的读者这来之不易的成就,以及国家实施这一世纪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于是,有了最新出版的《中国飞天路》 。在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文学长卷中,兰宁远把笔力聚焦到国家力量和民族智慧,以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节点为脉络、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灵魂,合理地把不同阶段、不同系统的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精彩故事和动人事迹嵌入其中,构筑起了清晰明朗又血肉丰满的作品结构。作者站在国家命运的高度,通过几代领导人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开展载人航天、实施这一重大工程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等重大命题。站在科技的角度,揭示了工程论证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讲述了中国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是怎样科学决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艰难突破。 仅从内容上看, 《中国飞天路》涵盖了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试验。从细节上看,有航天员训练时挑战着生理、心理极限,老一代航天专家面临专业领域的重新选择,年轻科研人员流失靠创新项目留住人才,科学家为找到电子器件基础材料自主开辟研究道路,未飞天航天员仍坚守梦想的独特成长历程……既有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思考,又有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讴歌与沉思。因此,兰宁远的作品消解了历史与科学的“冰冷” ,实现了客观真实的理性思辨与情感温度的交融。 在《中国飞天路》一书中,还有很多带有揭秘性的事件。如上世纪70年代,被搁浅的“曙光”计划;面对“争八保九”的质疑,神舟一号的艰难出炉;神舟二号发射前,火箭意外被撞;神舟三号发射前插头引发的轩然大波;神舟五号杨利伟在火箭腾飞时遭遇的“险情” ;神舟七号太空中发生的意外“火灾” ……人们看到的一次次成功发射背后,这些人和故事从作品中浮出历史地表,说明这一工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是这些坎坷和挫折表现出了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创新超越、使命担当与情怀大爱。兰宁远的作品将中国航天举步维艰的困惑与不断前进的豪迈奋争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时代呼唤英雄乐章,呼唤思想厚重、艺术精湛、启人心智的作品, 《飞天梦》也好, 《挺进太空》也好, 《中国飞天路》也好,这一部部阶梯式递进的厚重纪实作品,能够看出兰宁远驾驭重大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气度。而这一切更是理性的思索和浑厚的记录,也是作家通过真实艺术表达的特殊方式参加科学推广和普及的一种宝贵的艺术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