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其说以“令”为“古人振铎以发号令,从卪乃以跪跽之人表受命之意”,见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0页。 ②分别见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7页;刘宽亮:《简论中国传统报怨的三种方式》,《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6期;尚久悦:《略论老子“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 ③皎然《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论“词调凄切曰怨”,顾翰《补诗品》单列“哀怨”一品:“今夕何夕,明河在天。西北高楼,疏花隐烟。美人婵娟,手弹玉弦。如有幽恨,欲传不传。锦瑟齐年,韶华自怜。一绳新雁,致君缠绵。” ④如医惠关系紧张之时,除加强制度建设,不妨回顾《黄帝内经》等传统医书中精研医术、合理沟通以防“为世所怨”的自省;而面对当下网络舆论生态恶化,尤其是网络怨十艮滋生,亦不妨借鉴古代谣言的成功化解之道。 上一页1下一页 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329. [2]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刘美红.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45-546,509-510.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2442.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78-779. [8]蒋立甫.《辞源》释“怨刺”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9]张青松.《汉语大词典》“怨旷”条释义商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1:110. [11]李倩.试析“怨”、“恨”、“悔”的词义关系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J].语文知识,2008(3). [12]董玉芝.“恨”、“怨”、“憾”义变说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710. [14]海柳文.十三经字频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9. [15]许晓晴.从《论语》看孔子的“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16]刘鹤丹.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J].古代文明,2013(4). [17]林光华.孟子的“劳而不怨”是愚孝吗——兼与孔子“以直报怨”比较[J].孔子研究,2010(5). [18]徐冰.“孝”之“怨”与性善论的基础[J].哲学动态,2014(12). [1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0-341. [20]刘学智.“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1]李灵玢.《老子》“报怨以德”考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22]张磊.先秦诸子怨恨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尼采.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M].赵千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42. [24]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M].林克,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6]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80. [27]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现代文学的文化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5-298. [28]杨仕章.文化关键词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 [29]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2. [30]李凯.“怨而不怒”的诗学精神及其内涵——兼及该命题的再评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1]夏秀.从“发愤抒情”到“不平则鸣”——诗怨内涵演变之“直抒怨艾”路径探析[J].齐鲁学刊,2013(4). [32]钱锺书.诗可以怨[J].文学评论,1981(1). [33]熊海英.扬弃悲哀诗可以乐——宋人的乐易精神与宋诗情感基调的转变[M]//人文论谭:第一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58-64. [34]程杰.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35]张柠.诗可以乐?读钱锺书先生《诗可以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