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远藤周作:人们究竟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

http://www.newdu.com 2019-11-15 文艺报 宋闻 参加讨论

    
    近日,远藤周作长篇小说《死海之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远藤周作的名字并不陌生。此前他已有《沉默》《深河》《海与毒药》《哀歌》等作品被陆续引入国内。《死海之滨》是继姐妹篇《沉默》结束7年后远藤又一部对宗教与信仰、神性与人性进行深刻探讨的砥砺之作。
    1923年,远藤周作出生在东京的一户富裕人家。他3岁时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随家人一同迁往了中国大连,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然而,这段回忆对他而言不能说是愉快的,父亲的外遇让幸福的家庭分崩离析。远藤跟着母亲回国后住进姨妈的家中,并受信奉天主教的姨妈影响在12岁和母亲一同受洗。在与江藤淳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谈到对母亲的爱和家庭的不幸使得信教成为他的一种救赎。远藤周作天主教作家的身份让他即使身处群英荟萃的战后日本文坛,也因其深沉严肃的宗教主题在同辈中独树一帜,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盛赞他是“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1955年,他凭借《白种人》获第33届芥川奖。1958年,讲述“二战”后期日本军方对美军俘虏秘密进行活体实验的反法西斯作品《海与毒药》同时斩获新潮社文学奖与每日出版文化奖两项大奖。1966年,描写江户幕府禁教背景下葡萄牙传教士罗德里哥前往日本传教并探寻恩师弃教缘由的长篇小说《沉默》获第二届谷崎润一郎奖。1972年,远藤同日本作家三浦朱门、曾野绫子谒见罗马主教,并为完成作品《死海之滨》特地前往耶路撒冷考察。远藤在该书中提出了“人们究竟在向神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一问,描绘了“二战”硝烟下牺牲与苟且背后的人性抉择,同时探寻了信仰之间追随与离弃的终极问答。
    《死海之滨》延续了远藤在《沉默》中借主角罗德里格发起的绝望质问:神为何对人们的悲叹声无动于衷。故事在双重的时空下展开,现代的“我”在死海之滨追寻耶稣的足迹,耶稣时代的众人则跟随着耶稣见证他如何一步步完成献身。《死海之滨》是继《沉默》之后,远藤周作又一次对信仰文学的挑战,在对“罪与罚”命题的浓厚思考之外,也对信仰为何物进行了更为沉重的追问。可以说,《死海之滨》既是远藤周作探寻信仰的起始之地,同时又是他追逐爱与救赎的终点。日本著名评论家河上彻太郎称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耶稣受难、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战时日本对国民控制的情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