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评邢建昌等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9-10-10 文艺报 李春青 李 慧 参加讨论

    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学者借鉴西方文化研究、反思社会学的成果,展开了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反思,邢建昌等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人民出版社2019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该书是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对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问题思考的结晶,也是从特定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知识型)出发理解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一种尝试。该著作具有鲜明的特色:
    独特的研究视角。该书建基于知识学模式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基础上,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从“元理论”层面展开的对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追问,这一研究思路有效地避免了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中由于宏大叙事所带来的问题意识匮乏的弊端,从知识化、专业化等方面提升了文学理论的学科水准,发挥了文学理论介入现实与公共空间的能力。知识学模式,既是理论也是方法。以知识学模式进入问题,文学理论某种观念的提出、某种方法的运用以及某种解释效果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基于经验的,而是受深层的“知识型”所决定。邢建昌教授在研究中一直秉承“知识型”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信念,他认为研究不只是实证性地进入问题,也是带着特定的知识背景进入问题的过程。该书就是从特定的知识背景出发,以知识生产为视角在“元理论”层面对文学理论进行的反思性研究。以第一章“认识论框架下的形象思维讨论”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之初围绕文学本质特征的探索,肇始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在以意识形态为元理论的文学理论中,“形象思维”是核心概念。而由它所引发的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后来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言说。邢建昌教授在一个广阔的视域中对形象思维与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作了多侧面的剖切。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学本质特征的嬗变及各种思潮纷纭复杂,有难以理清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原因。邢建昌教授在书中对这些文论现象予以考镜源流的辨析,不仅理清了文学理论知识谱系的主要脉络,也将隐掩在历史缝隙中的文脉揭示出来。作者强调,我们可以理出一条形象思维讨论逐层深化的思想线索:形象思维是认识——一种特殊的认识——艺术不只是认识,情感之于艺术是更为根本的——情感吁求形式等。可以看出,形象思维讨论的这个线索是逐层深入的。1985年前后,形象思维的讨论终结了,但它所提供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厚的。
    崭新的组织架构。该书的结构框架完整而紧凑,各章节核心问题的探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一书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动力学根据为起点,在知识层面探讨文学理论的知识演进及其内在规律,把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归结为基于文学、哲学或美学相关学科、跨学科的召唤。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作者进行了四个维度的概括: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再到文化研究论;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走向反思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本书拈出11个问题进行具体探究:形象思维、人学主题与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关系、文学理论知识根据的内转、文学理论知识维度的拓展、“新方法论”与文学理论知识的更新、审美作为文学理论的知识型、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古代文论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生产、新媒介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反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研究等。这样的框架结构避免了面面俱到却不能深入考察的弊端,显示了作者开阔的研究视野与独到的理论眼光。
    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理论穿透力。著者搭建了一个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分析框架,在详细占有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展示这一时段文学理论展开自身的逻辑结构。这的确是一种独到而深邃的眼光,这与邢建昌教授长期以来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关注直接相关。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学术目光,使《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一书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一般状况时坚持 “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问”的原则,使问题语境化、历史化,超越了文学理论研究中经验式的感知和情绪化论证的偏见,从而具有了非常强的理论穿透性。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一般状况的反思实际上也是对当下文学理论发展状况的展望。
    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时下一些高调的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文艺理论论著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一书是对一段时期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梳理,但这并不妨碍该书对文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的正面回答。书中对这些新课题的回答是富有坚实的学理基础的,是在充分考察文学理论的客观情势之后得出的,因而更具说服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作为一部反思文学理论的著作,它不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谱系的简单化描述,也不是那种大声疾呼、振聋发聩之作,而是一部扎实的、厚重的具有思想魅力的著作。如果是一位对文学理论有一定常识、有相当兴趣的读者,读之一定会手不释卷、徜徉在理论展开的愉悦之中。
    该书没有规避当代学者们所关注、所辩难的重要理论问题,而是给予全面的清理和正面的回答。例如:从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把握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分析文学理论作为“知识”的特殊性,知识生产与意识形态“偏见”的生产构成怎样的关系等等,书中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有价值的知识梳理和探索。正如作者所言:“‘对话与争辩’不仅是文学理论知识更新的动力,还是防止文学理论陷入僵化与专制的力量。文学理论只有在不断接受质询、辩难的过程中,才能激活自我的反思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一种情怀,一种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人文情怀。作者把一些人视作枯燥晦涩的理论研究作为自我生命的存在方式,作为使个人获得尊严和力量的方式。他引用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借题发挥:“是‘思’照亮了‘在’的意义,赋予了‘在’的行动价值。‘思’因此是人为的、属于人的,是人难以摆脱的宿命。”这种以学术为志业的情怀和担当,无疑是当今学术界最为缺乏的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