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科普动画的叙事策略 剧本是整个动画作品的基础和先导。在动画创作中,剧本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败。“而剧本,其实就是指动画片要有一个完整的、生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称叙事结构。”[8]在认知心理领域,叙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的基本结构、记忆获取的模型、社会经验的模拟以及强有力的说服工具。相对于需要大量认知知识详细阐述的传统的说服模型,叙事传播似乎更依赖于情感机制,比如移转到虚幻的世界和对形象角色的认同。另外由于叙事的因果结构,所以本质上叙事比解释说教性的论述更容易被记住,而且这种被叙事改变的观念会随着时间增强,这也就是所谓的“睡眠者效 应 ”(“sleeper effect”)[9]。因 此, 在 科普动画创作中处理好叙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国内外科普动画作品进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四种比较适合科普动画创作的叙事类型。 3.1 悬疑破案类型——将科普内容作为扣人心弦的悬念和破案“武器” 从前文科普动画的特征中,我们知道在科普动画中,知识呈现与叙事推动会形成一定的矛盾,但如果把科普内容设置为扣人心弦的悬念,把知识的结构编织成悬疑类型的故事,这样知识的呈现不但可以表现得相对流畅,有效降低知识成分对叙事流程的阻碍,推动叙事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心,秘而不宣,在最后悬念揭开的时候,给观众以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加深观众对其中科学知识的印象。 运用这种叙事策略比较好的作品有中国经典动画《黑猫警长》和加拿大科普动画《恶心的科学》,两部动画片都是悬疑破案类型的动画。其中《黑猫警长》系列中的《吃丈夫的螳螂》一集,将螳螂的生殖习性这一科学知识很好地作为故事的悬念,为整个作品增彩不少。故事在开始的时候设置了一个蝗虫袭击庄稼的情境,雌螳螂和雄螳螂在灭蝗虫的过程中相识,然后相爱、求婚成功,而就在那个喜气洋洋的结婚夜晚,情节来了一个大转折,随着一声惨叫,雄螳螂被杀害了,在此设下悬念——杀害雄螳螂的凶手是谁。大家都怀疑凶手是“一只耳”(一只老鼠),而最后黑猫警长利用昆虫学知识破了案,杀害雄螳螂的凶手这一悬念也真相大白,原来雌螳螂为了生育在结婚当晚吃掉了雄螳螂,这样就比较流畅且自然地向观众普及了螳螂这一生殖习性的科学知识。整个故事的叙事与科学知识结合得比较融洽,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很有看点。 而加拿大的《恶心的科学》,是以姐弟Ty Archer和Abby Archer为视角展开的,姐弟两人是政府的秘密特工兼恶心学专家,在每集故事中,两人都需要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来打击各种肮脏的恶棍和那些令人厌恶的恶作剧,在侦查和破案的过程中,普及各种“恶心的科学”,比如造成腹泻的生理原因、消灭白蚁的方法等科学知识。 同样是介绍有关水的知识,《神奇的校车》在《水的故事》一集中,是通过描述搭乘“神奇校车”,自然科学老师弗瑞丝小姐带领学生们变身进入到水中,随着气温的变化,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变换成水的各种形态。在探险旅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通过运用水的知识,他们都成功地化解,最后安全地回到了正常的世界。情节惊险又有趣,给人一种很强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同时又简单易懂地给大家传授了有关水的知识。反观我国的科普动画片《知识老人》系列中的《水的成分》一集中,效果相对就比较逊色。片中只是简单地通过知识老人口述介绍水的化学成分和水的三种形态,然后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把原子分开,虽然将氢原子和氧原子拟人化展示出来,但是却偏向说教的形式,缺乏合理又有趣的故事情节。 图 2 《恶心的科学》海报 3.2 探险旅行类型——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领域的科学世界 对于大家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就是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探险旅行类型的故事正好满足了大家对陌生事物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刺激感。通过动画角色的带领,深入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的世界,大到遥远的外太空,小到细胞内部,将大家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等转化为一个个探险宝地,化抽象为具象,和动画角色们一起开始一场场惊险而又神秘的探险之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不同科学领域的世界,可以大大地加强观众的参与感。 运用这种探险旅行类型的叙事策略,比较好的科普动画作品有美国的《神奇的校车》。《神奇的校车》不像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作品——通过角色干巴巴地讲解知识的方式,而是通过描述自然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搭乘百变的“神奇校车”,穿梭在不同的科学知识的世界,从太阳系、地球内部、恐龙世界、海底世界到蜂巢、人体器官、电世界等等,历经一次又一次奇妙而又刺激的探险之旅。作品以一种新颖而又好玩的形式,带领学生们进入浩瀚的科学世界,一边探险,一边学习,科学教育性与趣味娱乐性兼具。 各种科学物质和元素本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根据它们各自原本的特性,赋予它们生命和相应的个性,让其具有人的五官、表情、行为、思维和情绪,使其丰富和鲜活起来,可以让整个故事都充满活力和乐趣。通过移情和共情效应,拉近观众与角色的距离。在《Understanding Comics》一文中,McCloud强调了一些最受欢迎的动漫角色如何被极度简化以及某种程度上将动物和物体拟人化,他认为这些角色受欢迎的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利用了我们天生的幻想性视错觉(pareidolia),可以让更广泛的受众运用他们的故事去识别与认同,这样可能会增强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而不受性别、年龄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13]。 图3 《神奇的校车》海报 探险旅行类型的故事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冒险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可以调动观众的活跃因子。而动画又可以将各领域中那些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的微观事物和外太空世界,或者常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观众可以在跟随动画角色的一场场奇妙又有趣的探险旅行中,深入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 3.3 拟人类比类型——形象生动地展示物质运作机制和过程 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内部运作机制和过程因为涉及大量的元素和物质,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非常难懂的。但是如果把其中的物质和元素拟人化,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比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友好的、合作的、对抗的等等),运作机制类比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各种社会组织或者团体)。这样不仅贴近生活,让人简单易懂,而且形式很新颖,可以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拟人类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可以让我们与周围熟悉的世界产生联系来进行理解。拟人类比型的思考方式在科学教育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人眼看不见的物体提供了一种心理和思维的模型,比如将电流类比成水流。所以在向普通受众传播科学知识时,拟人类比的手法可以很好地与受众建立共识,让受众运用他们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去理解一些新的抽象的概念。 运用这种拟人类比类型的叙事策略,比较优秀的作品有美国迪士尼的《头脑特工队》和日本的《工作细胞》。其中《头脑特工队》将快乐、忧伤、厌恶、愤怒、恐惧这五种主要的情绪按照他们的特性拟人化为五个造型和性格各异的人物,通过他们操纵体内的工作台控制女孩的情绪,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工作细胞》则是将人类的身体类比为一座明亮有序的现代化大工厂,将体内的各种细胞(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按照他们的特性拟人化为不同性格和职责的员工,从负责制定作战战略的“指挥官细胞”,冲在健康一线的“战士细胞”,到运送养料物资的“运输细胞”等等。所有细胞分布在身体的各处,每个细胞员工都在各自区域坚守工作岗位,保证身体机制的正常运作,一起对抗各种细菌和病毒,共同守护主人的健康。作品每一集都向观众展示一种细胞对抗细菌和病毒的机制和过程,其中杂夹着各种激烈打斗的场面,故事生动又有趣,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从2018年7月8日在网上开播以来,不到两个月,就有八千多万的网上点击量,评分更高达9.7分,可见其优秀和受欢迎程度。 图4 《工作细胞》海报 3.4 穿越历史类型——追溯还原真实的科学历史故事 从前文我们已经知道,科普的内容除了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而追溯和还原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以及其他历史名人的人生故事,正好可以传播科学家认识新事物的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弘扬名人身上探索未知、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和其他领域的历史名人的人生,大部分都充满了各种困难、矛盾和冲突,个人与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人物内心世界的。而矛盾和冲突是情节的基础,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人类的发明故事和历史名人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原材料。而且观众对于名人都有一种崇拜和探询的心理,这种叙事类型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和满足观众崇拜名人的心理需求。 图5 《咪姆》海报 这种穿越历史,追溯和还原科学发明和名人故事的叙事类型,比较好的作品有日本的科普动画《咪姆》、《名人故事》以及我国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其中《咪姆》,主要是以一位来自计算机世界中的虚拟的卡通角色——咪姆为主角,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为主线,咪姆作为引导人和介绍人穿越到历史的长河,追溯和还原不同时期、不同科学领域的各种发明故事,比如蒸汽机、飞机、火箭、人造卫星,电灯、电话、电脑,青霉素等的发明。这些发明故事既可以有效地传播科学家探索、求证新事物的过程和方法,也弘扬了科学家坚持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精神。 《名人故事》(日本名《まんが伟人物语》)是日本1977年出品的动画作品,作品主要介绍国内外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生平故事,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等,以一种有趣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讲解名人发明和创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很好地传播了名人探索创新、孜孜不倦地创作的精神,有助于激发观众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而我国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则是通过奥运福娃穿越到历史的不同时期,讲述各种奥运运动项目的来历以及在运动场上发生的励志故事,很好地传播了各种运动知识,也弘扬了努力拼搏、不断追求突破的奥运精神。 4. 科普动画的形象塑造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除了要有精彩而巧妙的叙事结构,还需要有与主题和题材相符的、受观众喜爱的动画角色形象。“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画形象的号召力是直接决定动漫产业竞争力最关键因素之一。”[10]由此可见,角色形象塑造在动画创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包括外表的造型设计和内在的性格塑造,独特的造型和动作是动画角色形象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外形设计再加上个性鲜明的性格设计才能成就一个吸引人的动画角色形象。造型和性格丰富了叙事,赋予了叙事独特性和风格化。设计新颖独特的造型形象,可以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视线;而鲜明、有吸引力的性格,可以让故事丰富和饱满起来。科普动画作为动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其角色造型设计和性格塑造也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4.1 科普动画的造型设计:巧妙地融合科学知识的元素和符号,将科学物质和元素拟人化 罗兰·巴特认为,“根据古代词源学,形象这个词应当是与词根‘imitari’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发现自己直接地就处在形象的符号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11]动画形象是通过再现,即对真实形象的仿制生产出来的符号系统[12]。所以动画角色的外形应该要在物体真实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保留或者融入真实形象基本或者典型的特征,这样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使受众对角色产生移情效果。而科普动画因为会涉及各个领域和门类的科学知识,而如果要突出其科学特色,在设计时就需要巧妙地加入和融合科学的元素和符号。《唐老鸭数学漫游奇境》数学王国场景中的各类物体的造型设计就特别精彩,巧妙地融入了数学的元素。其中树木的叶子由数字组成、河流里面流淌着各种数字,动物和鸟由各类几何图形和数学文具构成,整个看起来既梦幻又充满数学的特色。 图6 《唐老鸭数学漫游奇境》剧照 将科学知识作为破案和打击犯罪分子的“武器”,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潜移默化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可见将科学内容作为剧情的悬念编排进悬疑破案类型的故事,不失为科普动画中的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叙事方法。 图7 《工作细胞》主要角色拟人设计与现实参照图 其中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作品有日本科普动画片《工作细胞》。《工作细胞》里面对于身体里不同类型的细胞的造型设计,统一中富有个性,每种细胞和病毒都被赋予了各自的生命和人性,既保留了真实形象外部的主要特征,又被赋予了与特性相应的不同的性格和职责。每天在体内四处奔跑,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活泼可爱的红细胞妹子;随时准备待命,负责清理、对抗外部入侵的细菌、病菌异物,时刻冲锋在前的白细胞战士;战斗力非常强悍,可以反复杀伤病毒异物的杀伤性T细胞勇士;负责捕杀细菌病毒等异物,帮助机体开展修复工作的和蔼可亲的巨噬细胞小姐姐等等。这些造型和性格各异的角色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细胞的功能和特色,使整个作品变得丰富而饱满。 4.2 科普动画性格塑造:“鲜活而富有智慧”“单纯中寓有丰富性” 科普动画的内容和目的主要是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倡导观众运用科学手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智慧型的动画角色恰好符合了科普动画所要传达的观念和目的。智慧型的动画角色头脑灵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擅长运用聪明才智巧妙地化解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大家都喜爱和崇拜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人,并且也憧憬着自己能够变成那样。创造智慧型的动画角色形象正好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能够启发观众动手和动脑的潜能,让观众主动跟随角色一起参与学习,引导观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变得像动画角色那样充满智慧。另外,因为智慧人多是以机智的谋略,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巧妙地化解困难,所以其过程充满了喜剧搞笑的气氛,可以带给观众轻松而愉悦的观看体验。 当然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单一的,作为“人格化”的动画角色也是一样,所以要让角色的性格变得鲜活而又立体,就要增加性格的“丰富性”和“饱和度”。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塑造动画性格的过程中,既要使角色的主要性格和本质特征不断得到强化,同时也要兼顾性格的多面性,即其他辅助的性格特征也需要加以体现,“单纯中寓有丰富性”,打造“圆形人物”,细致地刻画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具有真实的人性格中所具有的容量和魅力,这样才能使角色变得有血有肉,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日本推理题材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柯南和我国优秀科普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中的狐狸小叮咚就是两个非常典型和成功的智慧型动画形象,受到观众极大的喜爱和推崇。《名侦探柯南》中的柯南是一名侦探家,依靠在现场敏锐、仔细的观察,从各种蛛丝马迹的细节中寻找线索,运用缜密和灵活的思维,调动智慧一步一步推理破案。这种推理类型的作品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参与其中,跟随柯南一起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在浙江大学动画传播形象的喜好调查中,受访者喜欢柯南,聪明机智、悬念推理、正义英雄占了绝大部分的原因[14]。 图8 《名侦探柯南》柯南角色设定图 图9 《小狐狸发明记》小叮咚角色设定图 而《小狐狸发明记》中的主角——狐狸小叮咚,它的智商很高,是一个聪明活泼、喜欢思考和创新的发明家,它能创造出各种发明,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伙伴顺利渡过难关。同时,它也有很多小缺点,比如有些盲目冲动,喜欢幻想,所以在发明的过程中也制造各种麻烦。智慧中带点调皮,聪明又幽默,这样一个形象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笑点和乐趣,深受观众的喜爱。 5.结语 科普动画作为动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结合了科学与艺术、教育与传播的元素,是实用性和功能性比较强的一种类型动画。科普动画具有知识教育性、阐释冗余性和幽默风趣性等特点。由于科普题材的限制性和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其知识的呈现与叙事的展开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因此两者如何巧妙的结合,避免强烈的“说教性”,成为科普动画创作的关键问题。在科普动画的叙事策略中,悬疑破案类型、探险旅行类型、拟人类比类型和穿越历史类型是科普动画常用而且有效的四种叙事结构。当然,一部成功的科普动画作品,除了要有好的剧本和巧妙的叙事策略,还要设计和塑造出鲜明立体的、被观众喜爱的角色形象。在造型设计上,巧妙地融合科学元素和符号,将科学物质拟人化,使角色既具有科学特色,又赋有人的五官表情和思维情感,加强角色的特性和“人性化”;在性格塑造上,智慧聪明、个性鲜明而又丰富的角色形象与科普动画的目的和功能性不谋而合,是科普动画角色形象的最佳选择之一。在科普动画的创作中,只有处理好叙事结构和形象塑造,使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作品才能取得成功。 完 参考文献 [8]佟婷. 叙事与造型的完美统一——动画片剧作初探[J].现代传播,2003(1):88-89. [9] Matteo Farinella. The Potential of Comic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8,17(1):6-7. [10]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 [11]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等.形象的修辞[M].吴琼,杜予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37. [12]李涛.动画文化:动画形象的符号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196-201. [13] Scott McCloud. 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Reprint edition)[M]. New York: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1994. [14]李涛.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4-119. 来源:《科普研究》2019.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