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胡性能:文学也应关注现实在内心的投影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文学报 胡性能 参加讨论

    一百多年前,人类借助显微镜发现了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微小粒子——分子。后来,又相继发现了比分子更小的原子和中子,之后发现还有比中子更小的“夸克”。有好奇的科学家将当时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小粒子无限放大,奇迹便出现了,人们在“夸克”里看到了宇宙的辽阔与星河的灿烂。
    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明以下观点:对文学来说,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丰富,应该被书写,但那些看不见的,幽微而深邃的心理世界也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放大后的“现实世界”。
    在人类发现“分子”不久后的1830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直到今天,大多数中国作家仍然围绕着现实主义题材来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关注重大社会问题,聚焦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最近几年也的确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比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石一枫的《地球之眼》、《世间已无陈金芳》等等。这些小说较深地触及了现实水面下隐藏的社会问题,生活在当下的人读了这些小说很容易产生共情。
    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都被包含于其中。这次中国·东盟文学论坛的论题是“心灵、命运、未来”,这让我想起一个月前,与批评家宋家宏教授在聊天时,他谈及到一个新的概念:心灵现实主义。
    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是向外的,讲究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认识、归纳、提炼、总结,最后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来对现实进行表达,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主义是向内的,即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现实在人物心灵上的投影。换言之,作家不仅要描绘现实生活中人物内心的挣扎、恐惧、懊恼、孤独、犹疑……还要写出这些心理背后的价值选择。着墨的重点已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人物内心的取舍。
    在这里,我想举俄罗斯作家索罗金的小说《一个狙击手的早晨》为例。
    小说一开始写一位狙击手在一个飘雪的早晨离开家,他要去的地方是马林科夫横巷8号,有人雇佣他去那个地方,射杀隔壁院子里的人,一共要杀25个。
    到了目的地,他找到了房屋管理员,一个有点谢顶的小个子男人,狙击手递上了伪装的证件,说要到顶楼去修理房间。俄罗斯的冬天非常冷,房屋管理员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热情地把伪装成水管修理工的狙击手让进屋里。在把天楼钥匙递给他的时候,房屋管理员还提醒狙击手在开门时往上用点力,因为门下陷了。在狙击手走上楼梯时,他又不忘提醒他在一楼要小心一点,因为那里有许多碎玻璃。
    接下来就是狙击手来到顶楼并架好枪械,开始他的第一次杀戮。狙击手一口气射杀了23个人,弹无虚发,枪枪毙命,但当他第二十四次将瞄准器瞄准隔壁院子里的人时,他发现进入他瞄准镜的人,竟然是房屋管理员。因为想起了那把钥匙,以及他善意的提醒,狙击手的食指扣不下去了。这时,正好有一个戴着护耳皮帽的老人从房屋拐角处出来,与房屋管理员交淡,狙击手便将枪一偏,对准老头,扣下了扳机。但狙击手失手了。子弹只击中护耳皮帽,老人身手敏捷,伸手接住掉落下来的帽子,返身便逃。“啪”的一声,第二枪追踪而至,但仍然没有打中,而是从老头的肩膀上方飞过,就在狙击手换弹夹的时候,老头逃到房屋后面去了。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子走进院子,狙击手恢复了杀手的冷血本性,一枪一个,又把两个小孩子都给杀了。然后他将枪收起,像下班的人那样,返回家中。
    这篇小说,背景、时代都不清晰,读者对杀手的身高、长相、衣着也一无所知,甚至杀手的名字在小说中也没有被提及。但每一个被狙击手射杀的人是怎么倒下的,作者都有细致的描绘,看似是为了聚焦狙击手面对房屋管理员时无法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以及他随后的两枪失误,但实际上,作者是想描写房屋管理员的善意给冷酷的狙击手内心带来的松动。
    和这篇小说极为相似的一个故事,是十多年前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无数的专家、学者分析其社会背景和心理成因,但唯独没有人去分析他内心松动的那一个瞬间。所以,我认为文学在关注重大社会问题,聚焦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的同时,也应该向内延伸,关注现实在内心的投影,关注人内心微妙变化的瞬间。
    如果传统现实主义生长的土壤主要是工业化生产和群体活动,那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时间、空间所切割,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个体不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也能存活,他们必须独自来面对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判这个世界,而把评价更多建立在个体的经验、知识、好恶之上时,内心就会对现实做出自己的取舍。
    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要表达作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那么心灵现实主义就是作家“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作家最终要通过解析自己来了解他人。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块难以触摸的神秘世界,它广袤、繁杂、模糊、变化莫测、难以把握,就像我们永远也看不见自己的后背一样,我们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有我们认识不到和难以抵达的“盲区”。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到头来也未必能真正地了解自己。但对于文学来说,让晦暗的东西逐渐澄明,将个体独特的心理体验得以生动呈现,这同样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