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品格(2)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中国文学批评》 杨向荣 参加讨论

    三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⑿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要展现文化自信,其核心就是书写中国精神,强调中国经验的阐释。笔者以为,在中国经验的阐释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精神,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构的内在精神品格。
    中国经验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精髓、民族特色、价值取向、精神信仰为依托,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经验。中国经验根植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仅有诸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也有以“和谐”、“尚中”、“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灿若星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经验绝非固步自封,而是凝聚古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以平等的姿态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借鉴与融会贯通。因此,阐释中国经验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站稳脚跟,既要立足现代,又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在积极汲取西方先进文艺发展经验的同时,更要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当下中国的文艺话语要摆脱西方话语的预设立场,必须摆脱“言必称西方”的话语模式,让理论对接中国本土的经验叙事。中国文艺精神品格的建构必须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问题范式。独特的中国问题意识和本土经验,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摆脱理论预设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资源。只有加强本土的文学话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文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才能突破理论与文本的错位对接。只有实践才能产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艺话语,也只有实践的本土经验才能为理论的提升以及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提供资源,避免空而无物和泛泛而论。
    从20世纪初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再到改革开放后各种现代、后现代文论思想的涌入,以及对当下西方最新思想的介绍与引进等,中国文艺界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西方理论中国化的道路,即以西方的理论话语作为建构主体,以之来阐释中国的本土经验与文学现象。虽然西方思想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文艺话语的建构,但理论可以通约,地方经验却不可通约,如果在“西体中用”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度,就很有可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或者理论先行、强制阐释的后果。张江发现,在当下的文艺话语场域中,很多的理论阐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⒀笔者以为,张江的观点对于反思当前文论现状极有针对性。无疑,没有本土经验和批评实践的理论往往是无根之木。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和西方汲取各种思想资源作为本土经验阐释的依据,但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的理论立场,其中的“古”和“洋”都只是“用”,而只有适合中国当下本土经验的具体实践,才是真正的“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话语的建构中,中国本土的实践经验应当是根,应当成为当代文艺话语建构的空气和营养。理论必须接地气,要有问题意识,要能解决现实经验中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真正鲜活的、有根的理论。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对当下本土经验与话语的阐释中,才能实现文艺话语的当下精神品格建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展现,新时代的文艺风貌需要借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实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本土的文化经验和思想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视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肯定,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经验的阐释与传达对树立文化自信、建构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品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唯有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美丽中国才会更加美丽,中国故事才能更加生动,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