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分类完全西学化了的知识结构中讲述“国学”,本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因为传统知识观念及其衍生出的系统,与现代知识系统并不同构。但是,既然我们今天处身于这样的知识结构,那么衡之以西学而论及“国学”之“要义”,则哲学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哲学构成了一切知识(学)的基础。不过,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要义》,依然在国学的传统中达成了中西知识的殊途同归;作者夏海由清儒义理、辞章、考据的标准,开宗明义地申明《国学要义》是“聚焦义理学国学”,这不能不说是切中肯綮的。通读全书,亦知其所标示的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或义理,真足以成为今人进入国学的要津。 基于哲学,聚焦义理,已将国学的模糊边界作了有效的划定,但即便如此,中国哲学“横看成岭侧成峰”,纵横绵延,仍需要作进一步的限定,才适以阐述。从前陈寅恪先生讲,中国的思想文化统称为“三教九流”,九流或是虚,儒道佛三教却是实。据此,由“中国的”哲学来定位,《国学要义》锁定在儒与道自然是很恰当的。当然,佛学虽是西来的,但其精微的义理早已本土化,而且深入人心,理应不予搁置。不过,哲学的义理总是以不断地回溯到源头的方式来展开,即便是佛学的中国化,也未能脱出与儒道的反复相互格义而完成的路径。因此,在以探明国学要义为目的的阐述中,聚焦于儒与道,不仅是作者睿智的选择、读者有益的路径,更是国学灵魂的深契。 ![]() 抛入语言来体认义理,语言虽随哲学的延异而嬗变,但义理的展开却总是呈现为源头的回溯。因此,作者将整个国学要义的阐明,完全落脚在儒道两家的经典与概念,实是逻辑的必然。经典是义理的源头,概念是思想的结聚。浸淫于经典,厘清了概念,国学要义的把握,虽不中,亦不远,至少不会失其脚步,误入歧途。尤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引人入门的著作,作者没有贪多求广,而是把儒家与道家的经典与概念精选到最核心的部分:作为经典的《老子》与《四书》,作为概念的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 《老子》作为道家最核心的经典,决无任何疑义。《四书》作为儒家的最核心经典,同样不必置疑,只是略作说明,可以更有助于初学者的理解。作为系统性的经典,《四书》虽确定于宋,且宋儒始终强调《四书》并不能替代《六经》,只是进入《六经》的阶梯。但究其实,《论语》早在汉代已附于《六经》之后,作为孔子引导弟子通向《六经》的记录;《大学》与《中庸》本是《礼记》的篇什;《孟子》成于战国,作为文本,《汉书》已将其列入子部。概言之,《四书》在经典性的意义上,作为儒家的核心文本,未必轻于《六经》。况且,就义理而论,《四书》之成为儒家相对于《六经》的新经典,实是儒家在理论上基于传承的创新,而其对儒学义理的呈现较《六经》更为系统与清晰,尤适于初学者学习。 国学的十个概念中,“道”是道家的概念,其余九个是儒家的概念,此一目了然。但读者深读后,自然明了,“道”亦是儒家的概念。指出这点,目的是要顺带着说明,儒道两家虽旨义有别,但“道”构成了共同的概念,而由此所呈现出的国学要义,便不在“神”的话语中,而只在“人”的世界中。作者还特意说明,儒家的九个概念是“凝聚了管仲‘四维’、董仲舒‘五常’和宋儒‘八德’的思想”,故它们是思想在时间维度上形成的具有列时性意义的坐标。这里,读者足以体会到作者所阐明的国学要义,决不是静止的,固化的。 ![]() ![]() 除了由哲学和义理而转出儒与道,进而关注于语言,落脚于文本,锁定经典与概念这样一个主脉,别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读者在阅读《国学要义》时留意与体会的。这便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概念与经典的研读,首先是在知识的层面,即便是儒家的概念完全可以视为道德哲学的范畴,也仍然须在知识的层面加以阐明,即作者强调的“词义”“引申义”。但是,知识总是与价值相关的,因为知识是由人的关注而产生的。只是这中间的关系往往细微,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义理的理解层次不清,或留于表层。换言之,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知识的关怀,而其实是深层的价值关怀。 夏海用心写出《国学要义》,旨在与读者分享他浸淫于传统中的心得,他深以为国学是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学问,但是这样一种深系于生命存在的学问,却又必须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如果读者不能对于知识与价值有一个基本的预见,这预见本身又似乎呈现为知识,那么读《国学要义》或将流于简单的价值认同,或将陷入价值漏损的遗憾。反之,如果能够存此预见,则读《国学要义》便会真正体认到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及其妙用。 (本文转载自《学习时报》,原标题为《哲学与国学》) ![]() 夏海 著 简体横排 16开 精装 9787101129328 69.00元 《国学要义》是引导读者学习国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认为国学义理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学习国学的好办法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学好五本经典(《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读懂十个词(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本书通过解读、品评这五本书和这十个词,带领读者达到善修身、明义理、懂国学的目的。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