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文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9-05-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钱亚萍 参加讨论

    受西方当代各种思潮影响,20世纪下半叶,女性主义由注重女性的外在权益转向注重女性的内在经历,实现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化。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锋碰撞、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后女性主义思潮开始风靡并引领着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潮流。在思潮交锋的大潮之中,女性写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后女性主义的特征。
    消解传统女权主义理论主张
    1928年,在名为《后女性主义一代的声音》一文中,苏珊·博洛廷首次提出了“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这一术语,声称女性已取得了争取两性平等之战的胜利。1985年,托里·莫伊指出,在解构早期女性主义二元思维的过程中,后女性主义宣告了女性主义的终结。20世纪80年代初,后女性主义被大众媒体再次提及,给青少年女性打上了“后女性主义一代”的标签。到了90年代,后女性主义开始在学术和媒体领域流行,媒体认为后女性主义的时代已然到来,并称之为第四次女性主义浪潮。娜奥米·伍尔夫甚至断言,第二波女性主义使女性成为受害者且夸大了女性的苦难与两性间的不平等。进入21世纪,后女性主义者仍多被用来特指那些因受女权运动影响,在就业、教育、家庭领域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青年女性。
    迄今为止,备受争议的后女性主义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但学界对于何为“后女性主义”尚无定论。综合而言,“后女性主义”常被学者、评论家们命名为一个历史阶段、一种态度、一个文化领域、一种审美观以及一种社会策略;或指向女性主义的成功,是女性主义的延续;或意味着女性主义的失败,暗指女性主义的消逝;或与反女性主义等同,是对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反挫,形成了一种反击、一种厌女症般的转向;或是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交汇,标志着女性主义已成熟发展成为一个自信的理论,代表了多元和差异。
    传统女性主义的理论思考模式以“女性主体化”取代“男性主体化”,后女性主义则通过“去中心”的理论思考,彻底取代父权主义和“二元对立主客体模式”。从后现代主义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出发,后现代女性主义认识到获得“话语权”的重要性,试图打破固有的两性对立模式以及两性理论。后女性主义不仅是“后”思潮中的一种,而且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有着交叉领域,代表一种动态的发展历程,是一场试图消解身份,挑战现代主义、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空想运动。
    推动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发展
    20世纪末,后女性主义文学脱胎于女性文学。罗森菲尔特指出,后女性主义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女性主义叙事的一种指导性的革新。与女性主义小说不同,后女性主义小说试图重新定义两性之间的情感,如在莉迪亚·戴维斯的短篇小说《肉与我的丈夫》中,讲述者“我”明知丈夫喜食肉类,但偏反其道而行之,多将青菜呈上,最后,丈夫便参与做饭,以满足自己的味蕾,并从中收获快乐。两性冲突因此巧然化解。后女性主义小说亦注重对母性进行重新解读,如罗斯·特瑞美在其回忆录《罗茜》中将笔触伸向了两个无人疼爱的女儿——母亲与女儿——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挖掘母女的爱恨情仇及成因。同时,后女性主义叙事取代了女性主义小说中直线性的叙事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情节共存,旨在让女性的经历描写更加丰富全面。如黛博拉·列维于2012年推出的短篇新作《游泳回家》以一对母女寻求拯救的故事为文本,探讨了女性欲望及维系家庭的纽带。其“人生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生活的代价》则追溯了作者本人在多部作品中反复触及的主题,如母女关系、女性主义的源头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美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名为琪客文学(Chick Lit)的新型女性文学,其开山之作是克里斯·玛萨等人在1995年结集出版的《琪客文学:后女性主义小说》。此类文学由年轻女性作家所写,定位于年轻女性读者,常以女性婚恋、生活和工作为内容,甘蒂丝·布什奈尔的《色欲都市》及海伦·菲尔丁的《BJ单身日记》是典型代表。琪客文学继承女性主义的传统,享有女性主义的成果,驳斥并延伸女性主义,体现出女性的自我完善、男女两性关系及女性消费伦理的后女性主义特征。由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后女性主义文学与传统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等齐头并进,传承了女性文学的传统,推动了女性文学延伸发展,彰显出女性文学的生命活力。
    拓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
    与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紧密相关的,是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林树明在《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弱化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强调妇女在既定性别秩序内的享受;二是在文学批评方面缺乏深刻而缜密的理论建树,但对某些偏激的女性主义批评有警示意义。李昀指出,对照法国女性主义对文学语言异质性的探讨,英美后女性主义远未完成自己复兴差异的目的。截至目前,西方学者对后女性主义理论多有建树,并对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时尚文化、电影、歌曲、绘画、摄影加以考察,但对后女性主义文学却关注较少,而中国学者虽已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光辉灿烂的道路》、海伦·加纳的《乔琴科的安慰》等少数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后女性主义叙事、思想或元素等有所探究,但未对女性作家群体做整体观照,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有待深化。同时,正如林树明所说,我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存在不足:一是批评观念先行,批评视点及方法较单一,未充分重视作品内部全部的复杂因素,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不足”;二是信息大量重复,学术态度相对轻率,文学批评坦诚性不足。
    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开篇言道:在歧视女性的社会里,男性是普遍的,女性是局部的;男性是此者,女性是他者。父权制下,事物与人均被深深打上了性别的烙印,文学亦如是。20世纪,女性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世纪之初,在社会、政治权利的基本层面上追求女性独立;中期,深入到女性精神独立与人格独立的本质层面;后期,探索两性的二元对立统一。女性作家从经济、语言、宗教、种族、政治等不同角度描述女性的多样化生活,表现女性经验、两性关系及同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极大促进了女性文学的迅猛发展,使女性文学达到了空前鼎盛的状态。然而,不容置疑的是,21世纪的女性、女性作家、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理论仍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困境,女性文学仍是女性发声、自我言说、倡导两性平等不可或缺的载体。
    后女性主义在向传统女性主义、第三波女性主义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挑战,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击、抵制或延展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呈现出立场多元、观点散乱等特征。在后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后女性主义文学虽然丰富了对女性的书写,将在后女性主义大潮中搏击的“弄潮女孩”们的独立、自主与力量生动、如实地描绘出来,但不可否认,当代后女性主义文学因发声时间短,还处于形成时期,尚未有堪称经典的文本、相关学术研究专著问世。多声部、多视角、多手段、多模态、多生态,将是女性文学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在此基础上,推进现当代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拓展中西学界对后女性主义的研究空间,厘清后女性主义与传统女性主义、第三波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异同和关系,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女性文学、女性创作乃至女性个体、女性群体的理解与体察,促进性别平等,建设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