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晨写了不少童话和校园小说,但新出版的“抗日红色少年传奇”是一个不小的突破。没想到她写“小英雄系列”这样的主旋律题材也如此得心应手。 “小英雄系列”给我的阅读感受首先是语言畅达。书不厚,每本5万字左右,但读起来很舒服、很流畅,毫无窒碍之感。这和许诺晨的创作长期关注小学中年级阶段有关,也和她每年几十上百场的演讲有关。她清楚自己的阅读对象的能力,也很清楚用什么形式的语言才能抵达读者的内心。许诺晨的作品多用短句,少用长言;多用动作,少有抒情;多有叙事,少有描绘;多有快速推进情节,少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在《小英雄雷鸣》中,随便挑选一段人物对话,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特征: 顾秋儿又接着说:“芦苇荡里其实有好些个没有长芦苇的空地,有的也挺宽敞,但是被芦苇丛包围着,很难轻易发现。我估摸着,要是还有别的八路军叔叔,应该在哪个空地上歇着。咱们挨个儿看过去,就一定能找到!” 雷鸣忍不住说道:“有多少空地你都能找到?” 顾秋儿冲他耸了耸鼻子:“那当然!你就知道你爹打野鸭子的那一片儿,那旁边有几处沼泽,路不熟陷进去很危险的,八路军叔叔应该不会去那里。” 因为这样的语言风格,几乎都用动作、对话推动情节,所以“小英雄系列”在不长的篇幅里,故事非常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小英雄鲁小花》中,伙伴们商量好了各种办法,带上了钢丝,自告奋勇地进入监狱中营救洛婷婷的父亲、上海图书馆的馆长洛远,没想到洛远却不愿意被营救,不愿意离开上海,五个孩子只好带着遗憾离开,再想办法。这背后又涉及了孩子们父辈的恩怨。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要揭开设计的这些“扣”,需要作者的思维缜密,匠心独运。 如同画家手中的笔,语言是作者手中的工具。“小英雄系列”的创作意义还在于开拓了小英雄的立体形象。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历史中,有很多小英雄形象,王二小、嘎子、雨来、海娃等,以及张品成创造的很多小红军形象。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这些形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成为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许诺晨的“小英雄三部曲”在塑造抗日小英雄形象时,除了常见的勇敢、机智、沉着等特质外,还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他们有童年的快乐的稚气,即使在战争年代,也很贪玩,也很争强好胜。《小英雄雷鸣》一开始就是小伙伴之间的掰手腕比赛。即使在最紧张的关头,他们也会互相调侃。在《小英雄鲁小花》中,鲁小花是名医的女儿,聪慧能干,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若干医术。在《小英雄朱元宝》中,朱元宝有小男子汉的担当,父亲去世后,发誓要照顾奶奶和妈妈,为了爱踏上了寻找妈妈的征途。这种把个人情感融于民族大义的形象塑造,也是新的表现方式。 阅读许诺晨的这套小说,我想延伸到更深更远的话题:可不可以用更现代的方式来书写主旋律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抗战神剧引起观众的普遍反感时,我们如何在现代性、虚构性和真实性之间做出更好的衔接?许诺晨的这套书给我们更多思考。此外,许诺晨的创作虽然有家学影响,但主要是自己喜欢,她写得很快乐。她刚开始创作时以童话和校园系列小说为主,思维敏捷,出手极快,很快就在广大读者群中累积了大量小粉丝。我想,许诺晨接下来的创作要更高更强,不一定更快。希望许诺晨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她不但有这个创作的实力,也有令人羡慕的年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