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英雄》这本书讲的是丘吉尔在南非布尔战争中被俘和出逃的经历。丘吉尔作为贵族家的公子,一心向往出人头地,特别是像祖先那样建立赫赫战功。但是他又不想从基层做起,所以走捷径到能打仗的地方当战地记者。先后到过印度、苏丹,一只生花妙笔为他带来了荣耀和金钱。布尔战争一爆发,他就利用关系去了前线。在一次坐火车侦查中被伏击并被俘,经过一段战俘时光后侥幸脱逃,路上幸运得到别人全力帮助,最终顺利找到组织,为饱受失败折磨的英国带来了一位英雄。 这本书刻画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写出了一位多面的丘吉尔。丘吉尔渴望成功,为了得到派遣战场的机会让身为社交名媛的母亲出面说情。再加上他贵族子弟的身份,到哪儿都是与高级军官把酒言欢,讲究排场。为了炫耀勇气,他骑着白马上战场,把其他人都看傻了。为了逃生,他不顾约定独自一人翻墙而走,坑队友坑到极致。虽然丘吉尔这么极品,但是耐不住人品极好。出逃后沿着铁路线走了几十公里,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去敲门求助的人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英国人。 看完这本书,只能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有些人出身好,能力也强,事业路上处处有贵人相助。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还是安心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慢慢精进吧。 《帝国英雄》读后感(二) 历史是纵向的,如果你和自己比,你更多的会是扼腕叹息;历史是横向的,如果你放眼而去,你更多的会是深以为然。 这让我想到日本。当亚洲诸国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时候,几乎同时,日本和大清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化,一个由内革新变化,另一个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另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服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样子。亚洲太小,列强环顾。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一骑绝尘,当然容不得大清的同时崛起。 已经没有天时了,或者说这个十年,大清帝国虽然迎来了机遇,但最终错过。 德国宰相脾斯麦曾接见过中日两国的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过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只是问坚船利炮的价格。”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日本的伊藤博文是造时势的英雄。他还说,像伊藤这样的人,在日本成百上千;“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人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中国太复杂了。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了,反而成了我们的包袱。洋务运动因“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而徒有其表。日本太简单了,它从来都不是领导世界历史文明潮流的强国,所以它能够轻装上阵,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日本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大久保利通说:“国家强大源于民众的富足”。而“公车上书”归根到底又有何意义呢? 人和也无从谈起。 十年,足够了。生或死其实早已注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