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一 关于爱情,我们还能再空谈些什么呢?亘古以来,这个话题永恒如夜幕之中悬挂的繁星,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艺术,总能在这无数的繁星中找到属于自己最亮的一颗,电影也是如此,在一百多年短暂的电影艺术历程中,关于爱情的电影可能无法计数,即便是经典,也当以千百计了。 《初恋50次》应当就算这群星中的一颗,或许她不够璀璨,也不能使人因为她的绚烂而趋之若鹜,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她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色彩,柔和却又带着点点幸福的粉色,俏皮可还能唤起观众眼角之中那触动心灵的一丝丝湿润,她以喜剧标榜,但在诸多的搞笑噱头之外,却贯穿着对于爱情的坚守和深沉!初恋,爱情中最为美好的一个开篇,却在这里要经历50次,或者不只五十次,因为在电影中主人公亨利的每一天,当太阳从天空中升起的时候,他都要抱着自己可爱的女儿,等待着自己每天都重新开始记忆的妻子从睡梦中醒来。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下,在一艘名叫“海蛇号”的满载着亨利梦想的小船上,爱情从零开始……纽约灾星观后感 《初恋50次》这部好莱坞制作的喜剧爱情片,或许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她无非同其他的好莱坞爱情电影一样,具有爱情片必不可少的几大元素:俊男靓女的痴心断肠、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以及颠簸起伏过后的美好结局,再加上若干搞笑的噱头。然而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却并不使人感觉老套,新瓶装旧酒,影片比较恰当的处理了这些元素在影片中的比重,再加上较为强烈的悬念设置,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可观性。 电影一开头就有着强烈的悬念感,诸多女性在津津乐道地回忆着自己去夏威夷旅行时的艳遇。这些女性并非都是身材苗条仪表可人的美女,既有老态凸显的更年期妇女,也有并不漂亮的黑人女性,令人较为惊讶的是,这些女性之中居然还有一位说汉语的中国人(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对好莱坞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然而每个人的艳遇却也都是空欢喜一场,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但是这些艳遇却都与同一个人人有关,那就是影片男主人公亚当·桑德勒扮演的亨利·罗斯,在诸多女性一见倾心的谈论中,亨利崭露头角,原来他也并不是传说中的帅的使人颤抖的超级帅哥,也只不过是一个长着鸭蛋头,身材魁梧,一脸憨相的夏威夷水族馆的兽医!这是一个颇为精彩的开篇,不禁使观众对亨利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理,这样一个并不使人惊讶的男人,是如何征服那么多女性,使她们神颠魂迷的呢?影片通过一个短暂的情节告诉观众,亨利往往通过巧舌如簧的搭讪再加上诸如“自己是某某特工之类”的谎言取得了无数次的成功。这样说来,亨利是一个颇为荒诞滑稽又厚颜无耻的好色小人了,但是故事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亨利显然并不想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他更关心似乎是把骗到手的女人放风筝,自己却极其潇洒地倏然而去,只留下了身后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众女人的崇拜的欢呼!纽约灾星观后感 笔者考虑这个开篇虽然有些地方不是那么经得起推敲,然而它的作用却有很多,既增加了影片的悬念,展示了主人公亨利那种搞笑,古怪却并不使人感到下流的作风,甚至还觉得他特别可爱。另外这似乎采用了写作中“欲扬先抑”的方法,为影片后来展现亨利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定打下一个反面的伏笔。因为这样来看,影片后来在早餐店里,亨利遇到美丽的女主人公——德鲁·巴里摩尔扮演的女孩露西后,主动地搭讪便顺理成章了! 然而,初次见面往往是最美好的,露西身上的可爱,阳光以及那动人心魄的笑容,彻底让亨利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但是,第二天的再次见面,却让亨利摸不着头脑,影片从此开始进入了另一个悬念之中,关于爱情的坚守和执着的话题就此展开。(再次声明,本人不喜欢剧透,只好如此朦胧地描绘了。) 看完此部电影,我想最重要的或许并不是被影片中的噱头惹笑或者被影片中美好的但又曲折的美好爱情感动。因为此片曾被观众称为“爱情的百科全书”,所以这部影片似乎在刻意叙述着一种 对于爱情的态度,教会人们如何对待爱情,才能让爱情永葆青春。中国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中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美好而又淡然,没有后来的怨恨埋怨。一切只停留在最开始的美好。似乎在这一句词句中,恰恰体现了与影片《初恋50次》的一种巧妙地暗合吧!纽约灾星观后感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适合情侣一起观看的不错的影片,因此也往往成为情人节电影档的热影片。虽然这是一部04年产的片子,但是即便是现在看来,也依然能够让身处爱情中的人们流连,让仍在单身的朋友触发那根平日里隐没的爱情神经!值得一看! 观后感二 《纽约灾星》影评(六):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惊悚片,过度渲染而缺乏逻辑 看了《Making a Murderer》意犹未尽,被安利来看这一部。 看前四集的时候,我想给出一颗星。纽约灾星观后感 我的感觉是,与《Making a Murderer》相比,这部纪录片制作得太戏剧化了。 首先把最惊悚恐怖的情节放在开头,虽然足以把观众吓个半死或者吸引住,却没有帮助到观众理清楚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纽约灾星观后感 然后屡屡通过图片和言语一而再再而三提分尸的过程,却极少有分析论证的过程,让人不得不怀疑导演只是借这个噱头来营造氛围。令人恶心又厌倦。 其次被采访的人一而再再而三说着既不推动情节又不展现分析的废话,完全只是在渲染情绪,节奏无聊得令人只想快进。 找来演员“还原”可能的案发情形,很有电影效果,可是让人觉得非常不客观和儿戏,类似惊悚片的手段。 可能我是用《Making a Murderer》的水准来期待它的吧,所以不得不失望。从这个角度来说,《Making a Murderer》的材料之充足、叙述手法之行云流水和清晰逻辑,真称得上是神作。 但不得不承认,《The Jinx》在调动观众心理和渲染恐怖气氛上真是很有一套。纽约灾星观后感 第六集最后,即便我已经被剧透了结尾,但在导演Jarecki拿着信封笔迹与Bob Durst对峙时和Durst在卫生间说出那番话时,我还是忍不住整个身体都在控制不住地发抖。音乐效果真像有魔法似的,抓着我的心跳起恶魔之舞。 但如同这部片子被用“反转”的名誉褒扬一样,看到第五集我觉得可以给三颗星了——冲着导演的勇气和贡献。勇气在于,看着这镜头前反反复复神经兮兮冷血至此的Durst,我觉得跟他出现在同一场合都会害怕得发抖了,别说坐在他一臂距离的地方面对面谈话,并且对此约谈。贡献在于,随着拍摄推进,两封字迹极其相近的信被发现,而这很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就连Durst自己都自言自语:“拼写错误出自不同人之手不太可能。”(如果我没有认错是谁说的话) 最让我寒意丛生的是Durst这个神奇的存在,一会儿特别狡黠精明,一会儿似乎愚蠢至极;一会儿可以把任何谎话圆过去,一会儿说漏嘴但依旧保持一脸与己无关。时不时感觉到,他说起Bob Durst似乎是在说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 The Jinx这个电影名,其实出自Durst对孩子的评价,他不喜欢养孩子,认为孩子会是他的灾星(the jinx)。如果他也不曾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呢?纽约灾星观后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