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一):我望不见的正是一切结束的地方。 现在你想: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八十八个键,明明白白。键盘并非无限,而你,是无限的,琴键之上,音乐无限!这一点,令我欣喜,生命也得以延续。 但当我登上舷梯,面前就展开了一副有百万键、千万键的键盘。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百万键,千万键,无边无际,千真万确,无边无际却从未堙灭。 在那无边无际的键盘上。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在那键盘上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位置,那是上帝弹奏的钢琴。 * 很短小的小说,姑且称之为小说吧。1900,海上钢琴师。一个一生从未离开过海上的钢琴师,一个只在海上演奏的钢琴师,一个可以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钢琴共舞的钢琴师,一个没有在法律中存在过的钢琴师,一个可以让人群沸腾的钢琴师,他演奏的不是钢琴,而是他的人生,他的心。他什么都没有,除了他的钢琴,他的音乐,这里是他的天堂,他根本不需要更多的美好,也不知道如何处置那些美好。他短暂的人生,神游在他独特的音乐中,那令爵士乐之祖汗颜的琴声,那里他是上帝,他喜欢主宰一切的感觉。即使外面的世界有亿万中美好,而这些美好你不能预测,你不知道他们在何时结束何时收回,那就不是你的美好。 我想那或许是一种安全感吧,我们坐拥一些东西,诸如爱情,亲情,友情之类。我们为之投入,也期待汇报。而总有些令人幻想的美好,我们不敢接近,我们不知道能否把握住,不知道那些是否属于自己,不知道那种美好何时被收回。 我们会快乐的,只要满足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像1900说的那样,"别以为我不幸福,我不会再那样了" 。一切尽在心间。那些想追逐的,那些没来及体会的。 只是,作者真的喜欢开玩笑,坐在炸弹上死去的1900失去了双手。人类真的很渺小,即使是琴键那一席之地也并不能完全拥有,就算你能一眼望到尽头,你始终望不见结束的地方。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小说《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离别塞北荒漠,冷落于江南万千翩翩少年郎。在她心里: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正所谓“鹰飞于天,雉栖于地”,各有各的安乐与处所,人人皆有自得与环境与方式。若果,《海上钢琴师》中主角一九零零的乐园勿庸置疑地便是“珍弗尼亚”号轮船了。 如这个故事的叙述人麦士所言:没有人会相信我的话。一九零零的一生即是一部传奇,而传奇,始终介于半真半假之间,信之则有,不信则无。但传奇总予人以美妙的遐想与追寻,内心因而丰富多彩起来。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无人知晓一九零零怎么会出现在船上,他自己更无从过问。从出世到死亡,他的一生,可以改用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幅油画的名称概括: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不过,他似乎没有执着于如此这般的哲学思索,潮起潮落般自然地,他在船上渡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尔后,在轰天的炸药中随着“珍弗尼亚”号化为齑粉,飞扬在碧海蓝天之间。他的生死哀乐与这艘船有着难以割舍的宿命之缘,因之,他抒就了一阙世纪的传奇。如卡尔维诺笔下在树上攀援终老的男爵柯希莫,轮船与树林是彼此生存的理想国。他们拒绝接触他人所立的大地,“生活在别处”这句话被两人演绎的精妙绝伦,淋漓尽致。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一九零零在音乐领域称得上天才,他技惊四座,令旅人如痴如醉。他蔑视俗常,嘴边会不进跑出类似“规矩可以滚蛋”的言论。当时名动英美的爵士王也难入其法眼,足见他的骜傲。他又是腼腆懦弱的,面对心仪的姑娘,始终没有道出可使海水为之沸腾的燃烧的话语。他牵念纽约城这位农夫的女儿,亦想站在陆地上体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要生平第一次离开轮船,迈向近在咫尺的土地。就在轮船与码头的架梯中间,他停步,举目,前方城市连绵,望不到边。片刻后,他摘下头上的帽子,用力抛出,帽子在半空漂亮地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像是无声的宣言,最后落入海中。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你们到繁华的城市升官发财娶妻生子一掷千金香车宝马美酒佳肴去吧。我,一九零零,要回船上了。 非是一九零零厌恶陆上的生活,当坐在弦窗旁,面对浩瀚无涯的海水,寂寞的浪潮一无停歇地冲洗他孤单的心灵。只不过,他没有踏上城市的征途,“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外面纷纭错乱,诸多事力不从心,无从把握。他“什么都看得到,唯独看不到城市的尽头。”而在这广阔的陆地上,城市后面紧接着另一个城市,依次而下,无穷无止。试问,何处是世界的尽头?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佛曰:心安即归处。人向往的皈依是内心,朝往它的路程温暖而舒坦,最终导向清音飘渺的仙境。空间有限的“珍弗尼亚”号和八十八个键的钢琴,正是一九零零任情所往,自由无拘,尽性挥洒的无限天地与仙境。而这仙境,终究弥漫着无望的调子,它显得冷酷。一九零零,生于斯,长于斯,注定,死于斯。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