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浮生取义读后感_生活就是过日子

http://www.newdu.com 2019-03-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浮生取义》读后感(一):我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自杀事件。
    因为《浮生取义》描绘的是华北某县某农村的自杀现象调查,所以我读起来,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与死亡的主题无关,而主要源自叙述者的方言对白。因为我从小成长在华北某县某农村,所以,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讲述者的语气,也甚至能将讲述着对号入座到我身边的某些人身上。浮生取义
    这个调查虽说聚焦于某个具象的村子,但主题描述却有着宽泛的共性。比如,喝药、上吊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婆媳不和、子女不孝或者“丢了面子”则成为最常见的自杀原因。婚外恋被曝光、有能人士的多情人现象、丈夫懦弱妻子蛮横的组合、孩子担心受到的惩罚、年老后无所依靠的案例,在我的身边也比比皆是。之前每次回家,总是能听到母亲跟邻人聊天的时候说起“XX家的XX喝药了”、“XX家的XX上吊了”。但我亲身见识的自杀事件只有两起,都发生在暑假。
    第一起是我家对门的大爷。他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三是儿子,老二是个姑娘。他们家经济情况一直不是太好,晚饭后他来我们家看电视跟我爸聊天的情形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我妹妹那时候还小,才五六岁的样子,他曾逗弄我妹妹说“你是捡来的”;我妹妹也毫不客气地回口说“就算是捡来的我也不走了!”他的大儿子辍学后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是一个很“爱好”的年轻小伙子;小儿子一直混街头,因为偷东西、截道儿被派出所抓进去好多次。浮生取义
    那一天侧房的屋顶漏了,他忙活了半天调灰、搬砖,就等俩儿子回来帮忙弄房顶。他甚至早早地就从我家把提子搬过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但小儿子迟迟没有回来。大儿子下班的时候穿着西装扎着领带,也让他一肚子火,说:“农业社的,穿什么西装打什么领带!”大儿子也有些委屈,毕竟正是说对象的时候,把自己打扮一下无可厚非。大儿子回屋换了衣服准备过来干活儿的时候,大爷已经自己出去了。大儿子出去找了弟弟回来,把房顶弄好已经天黑了。大爷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回来,正赶上吃晚饭。
    晚饭的时候一点儿征兆都没有。虽然脸色不好看,但大家也都没有多说一句言语。那天晚上他没来我们家看一直在看的电视剧,我还记得是《乌龙山剿匪记》。第二天,一家人下地去拾棉花;半截儿大爷跟家人说,水不够喝,自己要回家取水,然后自己回了家。大概两三个小时后,大娘觉得不对,嘱托准备回家的邻居说:“你杰哥哥说回去拿水,都好几个钟头了都没回来,你到我加看看他在没在家。要是在家,也别叫他来了,叫他多烧点儿热水,一家子晚上回去都得洗洗。”
    邻居的叔叔回去后径直去了他们家。大门没有锁,他直接走进院子。他现在院子里喊了两声,没人应答;他才走进堂屋,推门的时候,觉得门被什么挡了一下,抬头看时,直接吓倒在地。杰大爷自悬房梁,头上蒙着一件白短袖。他大概知道上吊死的人脸色不会好看,才故意用衣服遮住了脸。
    邻居叔叔跑出来,边跑便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那天我父母都在家,父亲嘱咐母亲赶快去地里把杰大娘叫回来,而且等回家再告诉她实情。他自己则去找杰大爷的亲弟弟来,把人弄下来然后安排后事。临走前,我爸叮嘱我跟妹妹都不准出门,更不准去对门杰大爷家。我跟妹妹站在门口,看着父亲和邻居们进进出出地忙活着。浮生取义
    这时候,杰大娘回来了。她手里还抱着包袱,当天拾的棉花在推车上,三个孩子赶着。看到许多人进进出出他们家的时候,她大概也有了不好的预感。“你快给我说,怎么啦?有闯院子的吗?”她问我妈。我妈还没来得及回答,她的妯娌就跑过来了,“大嫂子,大哥上吊了!”听到这句话,她脸上的焦虑神情忽然消失了。五雷轰顶,大概就是这样子。那一瞬间,你什么都不知道了。大概五秒钟后,杰大娘忽然倒地。众妇女赶紧跑过去,这时她自己又醒了,双目失神,大哭起来,“这可叫我怎么办啊?!……”然后就是惊彻天地的哭号,周围的妇女也都跟着抹着眼泪。杰大爷脾气大,杰大娘一直都没伸开心,这下子杰大爷走了,还有三个尚未婚娶的孩子,她的日子只会变得更艰难。邻居们的哭泣,大概有很多同情的成分在里面。浮生取义
    我跟妹妹始终很听话地没有走出家门。但站在门前也能望见对门院子里的部分情形。这时,杰大爷已经被众人从房梁上解了下来,尸体就放在院子里的板车上,盖着别人匆忙从炕上扯下来的床单。我看不到全景,只看到一双脚惨白惨白地耷拉着。
    另一起自杀事件,是一个少年小灰。小灰是我们村领导的长子,一直被宠爱,家境也好。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学会了打麻将赌博,后来还会逃学参与成年人的赌局。当然,这一切他父母都不知道。他死前,在村里某个私设的赌局上输了一千多,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对他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也许他是怕父母知道后会责罚他?也许他忽然就被某种绝望侵占了,反正他选择半夜溜到柴房上吊了。第二天,他奶奶早起去柴房抱柴火做早饭的时候,直接吓晕在地。他母亲听到老太太的叫声,赶忙跑过来,也哭到失声。
    后来一切水落石出,摆赌局的人也颇有些不好过,甚至成为村民排斥的对象。这种排斥并不来自领导的权威,而完全出于对不负责任的成年人带坏小孩子的义愤填膺。那个设赌局的人后来被举报在家里“卖大炕”,也就是为兼职提供性服务的女人提供场所,被关了一段时间。上次回家,路上偶遇。那对夫妻前后都得了脑血栓,一个半身不遂,一个语言功能丧失。老大和老二结婚分家单过,只剩下始终娶不上媳妇的老三跟着他们。
    
    还有一个自杀未遂的女人,我是认识的。她一直风风火火的,开着馒头房。有一天我去买馒头,忽然发现没开门。回家我问我妈,是不是不再开了。我妈说,“忘了跟你说了,她喝药了,在住院呢。”因为那几年喝农药的人很多,我妈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儿云淡风轻的超脱感。而且因为很多人喝药都没死,大家都在说,是不是假农药太多了?浮生取义
    书中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很多都不是生活底层的人。就像是作者分析的,有些人是受了委屈,企图通过自杀来获得更多的道德资本;也有些人是失了面子,“丢不起人”。中国传统的家庭政治,包含了如此多的市井智慧,掰扯清楚也并不容易。
    浮生如此,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经受着不同的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还是要想开。或者说,人活一遭,就是要自己超度自己;如果早早了解了自己,身后事身后人只会经历更多的苦痛。
    《浮生取义》读后感(二):死,得其所——《浮生取义》读后随感
    《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最开始是该书的副标题吸引了我。自2014年在中国史研习营接触了社会史学以后,该学科的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方法论工具、论证逻辑等便一直吸引着我,特别是在历史研究如此重视多学科交叉互补的当下,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著作,更是成为我训练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的重要途径;田野调查也是我在接触社会史学以后才认识的一个学科工具,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自杀问题,让我对此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不一样的理解。
    当我看到“自杀”一词的时候,虽然自知这是一个绝佳的人类学或者社会学的研究命题,但究竟该从何下手,却显得困难重重;明知道田野调查的口述材料异常珍贵,但“自杀成功者”不大可能留下这样的材料(极个别留下的遗书材料又不太可能为外人所见),而“自杀未遂者”是否愿意讲出自己的事迹也事在两可之间。所以,除了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之外,传统的自杀研究往往是理论的推导与经验的总结,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吴飞灵活地运用人际脉络关系,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有关自杀的一手材料,更成功地从这些材料中解读出了他所需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这本《浮生取义》可以看做是一部创新之作,也难怪Kleinman称赞其为“这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关于自杀问题最认真的田野研究,也是涂尔干以来最优秀的自杀研究”。浮生取义
    作者首先回顾了既往的自杀研究,包括Durkheim、Douglas、Meminger等人的研究成果,还梳理了自杀状态自身的历史演进;并且指出,人文社科对于自杀的研究实际上与精神医学对自杀的分析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认为自杀是由某种紊乱导致的。虽然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精神医学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掌握着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作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彼此是无法取代的。作者也是希望通过这些田野研究,补充、修正、完善此前的自杀研究,此研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背后所体现的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关切。
    随后,作者对于本书讨论自杀问题是所要涉及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阐释。包括“过日子”与Bare Life之间的异同、核心家庭、人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做人、为人、人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委屈、正义……其中,在对核心家庭的论述中,作者谈到关于“家庭不仅是过日子所展开的地点,更是包含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政治性的存在”的论点时,有一段家庭是“情+政治”混合体的漂亮论述,让人印象深刻。
    基于上述重点概念的阐释和理解,作者随后从家、人、国三个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了分析。这里的分析难免单调,作者惯用的概念便是“权力游戏”和“道德资本”,并且通过多个个案的分解阐述,强化读者对于概念的认识和肯定。但是在此略加赘言,可能由于笔者不是人类学的工作者,见的也不是很多,也不希望传授一些人生的经验(+1s)……但就笔者自己的专业来看,对于这样的分析方法不是很能理解,历史学倾向于由材料中挤压出结论,除此之外,任何稍显冒险的推测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但该书的作者大刀阔斧地运用“权力游戏”解读家庭生活,用“道德资本”来体现权力博弈,会不会过于冒险了?给人以生搬硬套之嫌?浮生取义
    通读本书以后,笔者认为,该书与其说是讨论“自杀”,不如说是藉“自杀”的概念讨论“家庭”。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现代家庭革命在摧毁了传统的家庭等级制度后,并为建立起一个能够让人“各得其所”的“礼义规范”,而且个人独立自由思想的加深乃至片面理解,更是使得“家庭”领域的矛盾层出不穷,难以消解,“委屈”应运而生,自杀看起来也就顺其自然。作者随着自己论述的开展,也是在不断强化着论述的合法性。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部分,虽然家庭领域的“委屈”往往是“国法”难以触及之处,但这并不代表国家对此可以袖手旁观。消解自杀问题,化解家庭矛盾,外部大环境依旧是要依靠国家去营造、去建立。浮生取义
    总之,这是一部比较好读的书,借此还可以了解很多既有的人类学、社会学概念和知识,笔者拾人牙慧,惭之愧之。浮生取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