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名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到访课堂内外,为课堂内外的编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科幻产业发展、中小学生科幻阅读普及等话题的精彩分享,让众人对科幻科普事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吴岩教授也接受课堂内外邀请,正式担任课堂内外特聘专家,为保护青少年科学梦想护航。课堂内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为吴岩教授亲自授予了聘书。 科幻产业将迎来膨胀发展期 谈起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掀起的科幻热潮,吴岩教授表示,如果说1978年叶永烈著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掀起了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第一次奇迹,那么刘慈欣的《三体》可以说创造了科幻事业第二次奇迹,成功地让科幻产业从图书转移到电影。 “中国是第一个把科幻作为产业发展的国家,这也是一种创新。”吴岩一直在关注科幻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他带领团队逐年发布《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为中国科幻产业问诊把脉。数据显示,去年科幻产业的半年产值就已接近100亿元。 他提到,科幻产业外延其实可以更加宽泛,比如前卫的城市规划、颠覆性设计等,都可以纳入科幻。未来几年,中国的科幻产业必然会有代表性的发展,科幻电影、科幻主题公园、科幻游戏、科幻教育等行业都将非常热闹,甚至进入一个膨胀发展期。对于想趁热踏入科幻圈的人,他诚恳建议:要避免盲目跟风,可以在细分领域踏实耕耘,拴牢读者和用户。 科幻小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科普 “经典科幻作品《三体》的成功,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小学生读者的支持,也让中国的科幻潜力再次被激活。”但他也认为,真正要介入科幻产业其实很难,读者科学素质不高、科幻作者少是主要因素。自上世纪80年代科幻被批成伪科学后,读者数量断崖式掉落后,目前仍处于恢复增长期。近年他也一直在中小学生推广科幻作品,但科幻作品阅读门槛较高的现实仍很难改变。 “经历过1984年科幻小说的衰落,我们现在做了一件事,就是要把科幻小说的理论彻底转过来,让大家认识到科幻小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科普。”吴岩表示,科幻小说是激发人对科学的兴趣,加强人对科学的感受和理解,享受科学带给我们的奇观。简单地说,科幻是激发想象力的东西,科普强调的是知识方法和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幻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更有两个方面,一边发展科学,一边是批判科学不能走错路。比如现在讨论很多的关于基因编辑的问题,我们的科幻作家早就探讨过了,像王晋康的《豹人》《癌人》《类人》等“后人类”三部曲,就是讨论的基因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这也有助于我们建构新型的中国文化。 据了解,吴岩教授写作、翻译、编著了几十部科幻理论著作,构建了中国科幻的理论体系。科幻作家韩松形容:“吴岩老师在科幻界的地位,总让我想到刘欢在歌坛的地位,他是中国科幻的精神导师。” 科幻的界定应持开放态度 课堂内外的编辑们既是科幻粉丝,又是科普编辑,都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向吴岩教授问道求教。软科幻、硬科幻分类科学吗?有没有适合低幼年龄段孩子看的科幻小说?用什么方式可以有效激发青少年想象力?泛科学写作课程该如何设置……对此,吴岩教授都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关于硬科幻、软科幻的概念,中西方认识是不一样的。”吴岩说,在西方国家,硬科幻就是以硬科学为基础写的科幻,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学科;软科幻更侧重软科学,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甚至人文、政治、宗教,只要有一个知识体系,都算软科幻。总之,西方的科幻把各种学科包含进里面,但背后还是以科学划界。但中国对软硬科幻的认识,主要还是以科学知识原理的多少作判断。“对于今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认为其实可以持稍微宽泛一点的态度,只要在展示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变化就算科幻,不一定非要写出科学原理。因为孩子太小也理解不了、看不懂,还容易影响兴趣。对年龄越小的孩子,科幻作品的边界应该越开放。” “适合低幼年龄段孩子的科幻小说,我比较推荐《荒岛机器人》《神奇校车》。”吴岩教授说,这两本书把科幻和科普结合得相对较好。对于儿童来说,用故事吸引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其实比纯粹的科普知识更重要。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幻写作训练,吴岩分享了重庆某小学校长的经验:现在的作文训练基本是记实的,比如记一次班会、写我的父亲母亲、记某次展览……对于小学生来说,记实文章其实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新技能。但如果让学生们写10年后的汽车、未来的生活,他们反而马上可以下笔,这说明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其实可以用在作文上。我们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值得讨论,先训练记实是本末倒置,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应该先写科幻,再学习记实。 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科幻文学课程的专家,吴岩教授还现场展示了他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研发的一套教材,目前暂时定名为《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包含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三个版本。其中,小学版以吴岩老师自己的作品为基础编订,主要目标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初中版以科幻作家刘洋的作品为基础编订,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初中生对各个学科的兴趣;高中版则主要解读韩松老师的作品,以培养高中生的审辩式思维和批判式思维。 “科幻要从孩子做起。”他谈到,希望与课堂内外合作,制作小初高校本课程,通过更广泛的渠道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内外董事长刘信中表示,“‘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好奇心’这三个词在我们从事的青少年工作中也是高频出现,我们的底线是绝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课堂内外很愿意在研发青少年科学素养标准和科学教育的工作中,与吴老师一道,为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