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周建:作家应该是存活在人类灵魂中的一棵树

http://www.newdu.com 2019-03-06 芙蓉杂志(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1 踏上走向父辈世界的征程
    苏日娜:2019年北京的早春,我们又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再次聊聊《苏北往事》这部深入时代、渗透灵魂的作品。近年来,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似乎颇有“回热”之势,然而多年前您就动意去写这样一部取材于您没有生活过的苏北故乡的长篇小说,且时代背景是距今遥远的民国时期。创作这样一部关于苏北大地的鸿篇巨制,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周建:1996年,我住空司翻译队小平房的那年夏天,我从闷热的房间出来,看到树梢摇曳的清凉,突然就想到父亲,想把他们那代人的故事写出来。从那时起,就开始搜集素材,不过,因为有许多空军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任务,便无法实施。直到2011年,历时5年创作的航空兵题材长篇小说《鹰族》出版以后,才开始着手《苏北往事》的创作。
    
    《鹰族》封面
    2014年,我第一次回到苏北故乡,看到养育父辈的那片土地,听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乡音,我的心被重重地撞击了。那种感觉很奇特,仿佛上苍让我去重新认识这位给我生命的亲人。仿佛那些过往的生活影像,在此时都是一场荒谬的虚无。
    要说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是对父亲的陌生,对这位从抗日战争时期便参加革命的老革命的成长经历感到好奇。我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很短,回家探亲也鲜少交流。小时候做错一点小事,就会挨他的巴掌。皮肉的疼痛是有记忆的,所以我一直很害怕他,不敢与他亲近。可是,父亲去世后,我却特别想他,想了解他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我尝试着去解读父亲,解读他从苏北乡下走出来的奋斗历程,我想亲近父亲,想亲近那个陌生的年代。或许,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也许会从这本书找寻我的父辈的零星记忆吧。作家不是史学家,作家可以将不同时代的表情、声音和思想跃然纸上,以艺术的独特生命力延续下去。你可以写近代,也可以写明代,写未来。作家应该是存活在人类灵魂中的一棵树。它受风、受雨、受光、受露,人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华彩。
    苏日娜: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先生是这样评价您和《苏北往事》的:“她充满魔幻的想象,突破性地将那种悲美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你情不自禁跟着她走进那个荒谬而真实的往事之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整部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您似乎有意淡化了这一点,将主人公列为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出场。那么,在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上,您是怎样把握的?
    周建:人类正是用无数的虚幻想象才构成眼观的世界。那段时间,我常常试着回到初始,就是用刚刚降生、眼睛刚有视力的那种状态去看这个世界的。我经常想到自己的孩子被好朋友欺骗时的表情。那一回他告诉我某某占用了他的课题成果,还跟教授说鬼话,而我只用了一句“这很正常”来回应他的尴尬。什么时候,人类视战争,视死亡,视卑劣,视假、恶、丑为正常时,这个世界仿佛才是现实的。殊不知,这个现实恰恰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我在创作过程中最最头痛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通篇的结构。
    小说的结构是建房的构架,它不仅决定了建筑的舒适、美观程度,更决定了主人公在叙事过程中说真话还是鬼话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才有了将这庞大的叙事,放在俗间讲得人在死亡后,会有七天自由自在的这段时间里。这七天中,你可以去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见任何一个你想见的人。尽管,我不知道人在那种时刻的真实状态,可我在渴望中真实地构架起那个世界。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人在七天结束他的今生之旅。所以说,虚构和现实本身是一体的。没有虚构就没有人类的现实。《苏北往事》是一部反映苏北乡村底层农民由精神荒芜到建立信仰的坎坷历程,是一部反映农民精神生活的成长史。我认为主人公在台湾临死之际的归乡之旅,就是我踏上走向父辈世界的征程之旅。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大量浩繁的功课。为创作这部作品,我通读、细读了几部宗教经文,搞清了各个教义间的关系与不同。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和明清时代的小说、戏剧等近千万字。几次去苏北农村体验生活,感受故乡的历史与现实。为了在探寻过往中,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根基和现世意义的所在,我几易其稿。最后一次已经创作了5万多字了,但心目中更好的结构让我决定再次放弃,推翻重来。
    我发现人类思维跳跃式的方式,更适合书中主人公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展示主人公看世界的“心眼”。我认为那双眼睛对我来说更重要,它是从白纸一样的世界来的,是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
    
    《苏北往事》封面
    2 在构建的荒诞追忆里,肆意滂沱展示人类的欲望
    苏日娜:《苏北往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底层大众从精神荒芜到信仰建立并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坎坷历程,以长篇小说的方式展现了革命中信仰的力量,以及信仰对各阶层人士的改变和影响。揭示了信仰的力量是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巨大力量,信仰也是人性中至高至善的境界。因此,《苏北往事》是2013年全军重点扶持项目,而且位列第一。同时,它也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大风”原创长篇小说系列的一部重要作品,被列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出版物。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对您一直以来坚持的主流创作的充分肯定。您是怎么看待这些外部因素的?
    周建:作家的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组织的关心和领导的鼓励对一名军旅作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支撑。从军35年了,在部队你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作家。这看似行政职务的确认,其实是作品社会立意的出发点。从图书市场看,讲信仰的书并不讨巧。但是,我要走进那个世界,特别是进入它的精神实质。一个灵魂在现世生活中的诸多游历。因此,它的结构不仅至关重要,叙事吸引人,立意巧妙、藏之深沉,便是我的努力所在。
    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感谢湖南文艺出版社,感谢这部书的编审和责编,他们在春节年假期间,认真读完这部60万字的小说并确实出版,之后,赶在“七一”前将此书推向社会。《湖南日报》在头版发表了《唯有信仰,让渺小的生命超越时代》的文章,出版社发了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向社会宣传推荐了这部书。军委政治工作部文艺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了该书结项。《2016年军事文学年选作品》推荐该书精彩内容。著名作家朱秀海先生这样认为:“周建将波澜壮阔的民族斗争,外族侵略,社会动荡,不露声色地隐匿在脉脉温情的苏北乡野中。她在她构建的荒诞追忆里,将人类的欲望肆意滂沱地展示了出来。”可见,《苏北往事》达到了创作初的立意和效果。
    3 语言是进入一个人内心的桥梁
    苏日娜:谢谢您!您从小在军营长大,可您不少作品都是乡土文学。比如您早年的作品《太阳掠过桑田》,是写父辈从战争中走出来,又回归乡村农耕生活的内心变化的长篇小说。《苏北往事》富有浓郁的苏北乡野语言,熟稔地展现了当地生活和民俗风情,这一点,您是怎么做到的?
    周建:语言是小说魅力的重要因素。我第一次去苏北,听当地人讲话,心想这下坏了。我完全不能想象书中的青年才俊和俏皮少女,说这样腔调的土话去怎么调情说爱。我记得当时爱人把从路边小店听到的苏北方言录下来,回招待所放给我听,我笑得前仰后合,真有点慌了。语言是进入一个人内心的桥梁。你必须亲近、直到爱上这方语言,知道什么情况下,人们才能说出那番话、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才能驾驭它且游刃有余地去展现那个世界。我认为结构和语言是《苏北往事》最有特色的地方。
    我愈来愈觉得创作是因爱而生的。爱一个人,爱一方土地,爱一门语言,才真正有创作的欲望,并付之于行动。
    苏日娜:在你创作这部洋洋60万字的历史题材小说时,你是怎样看待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周建:《苏北往事》的时间跨度,明线是从民国20年到抗战爆发这段时间,暗旨是世间百年。军阀争斗、社会动荡、乡野土匪横行,那是人民生活与精神最为艰难和茫然的一段岁月。都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灵魂的工程师,就应该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秉持为社会输送正能量的责任,不能单单执着于自我个性的彰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