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缺乏重要的理论开拓及创新。近日,记者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性理论发展的一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两种主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提出,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性理论有两种建设原创性的主张:一种是持中西二元对立的主张,其中又分为遵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唯古典派和推崇国外最时尚理论流派的唯西洋派;另一种是克服二元对立的主张,面向当代现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尽管当代文学批评仍然较多借助于批评个体自发性的感性体悟,但普遍的社会问题意识,对全球进程、时代境遇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思考,明显被带入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阐释、发现和批评过程中。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乔焕江表示,在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的影响下,文本不再被视为作家自我表现或现实反映的结果,也不再被视为封闭形式的自律系统,而是被看作嵌入历史性现实的话语和表征,这使得历史以社会问题化的方式重新在批评中临场。 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性理论要从文学批评实践出发,从研究文学本身得到。高建平认为,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原创性建设,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就要联系文学批评的实际。过去,文学批评理论只是针对文学批评所使用的术语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对文学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 对当下文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批评,其首要目的并非原创性理论的生产。乔焕江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科之间以及学术话语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当代文学批评既不能作为既有理论的注脚,也不能成为某种空想原创理论的实践,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应该成为原创性文学理论的功能性实践。 构建原创性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原创性理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阐释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作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解读和社会化分析。目前,文学批评的原创性理论还不够系统,也缺少自觉的理论意识。 建立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性理论体系,要走“拿来主义”“实践检验”“自主创新”之路。高建平说,第一,“拿来主义”是汲取国外的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部分;第二,“实践检验”是坚持理论引进和理论运用的主体性,通过当下的实践对引进理论进行检验;第三,“自主创新”是将国外的理论与我国古代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 理论的原创是将文学中重要的价值和经验以及使其得以彰显的文学可能确认下来,并将这些可能作为新的理论体系价值生长点。乔焕江提出,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原创来说,建设基于新的文学可能的理论体系的关键有两方面:一是对世界历史进程与中国价值导向之关系的辩证思考,这包括对中国文学经验和理论经验的重新定位和发掘,也包括对西方批评理论的适切性反思。二是新的媒介生产环境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使当下的文学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学生产面临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充分的自觉性。 杨庆祥认为,建设符合中国历史、社会和美学的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性理论,要求我们更自觉地寻找原创性理论的框架,加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面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只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阐释现在的文学现象。 过去40年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到“内部规律”的过程。“外部规律”是指研究文学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关系,文学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内部规律”是指研究文学作品内部的形象、再现与表现及叙事性作品所涉及的视点、人物、隐喻与象征。高建平表示,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我们做到“内”“外”结合,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深化理论研究,提高批评的理论水平,实现理论与批评的结合,从而为建立既是当代的又是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