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经典的归经典,文辞的归文辞——评《毛诗传笺》

http://www.newdu.com 2019-02-15 国学网 陈士银 参加讨论

    《毛诗传笺》,[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11月第一版,56.00元
     一
    东汉的桓谭说过:“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而不得。”如果没有好的注本,就是圣人在世,思考十年也无法把握经典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阅读《诗经》要先晓得阅读《诗经》的难处。还好,我们有《毛诗传笺》。这部书流行了将近一千八百年,在中国古代史上,一度是公认的研读《诗经》最权威最经典的注本。
    西汉时期,传承《诗经》的各派之中,《汉志》所见已有六家。其中,最负盛名的分别是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传下来的齐诗、鲁诗、韩诗。这三家诗都是由今文(西汉通行的隶书)写成和传播,所以又称今文《诗》。西汉是今文经的天下,国家专门立了今文经的博士,煊赫一时。当时,虽然从孔府墙壁中发现了古文(战国文字)写成的经典,不过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也在传播《诗经》,可惜受到冷落,也被打入古文经之列。总之,西汉时期,《诗毛传》还没有什么地位。
    暨夫东汉,蛰伏已久的古文经异军突起,大有分庭抗礼的趋势。尤其到了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专门为《诗毛传》作笺,阐发经传的精义,也就是《毛诗传笺》。自兹以后,当年鼎盛一时的三家诗日趋消亡,《诗经》进入了毛诗独尊的时代。换言之,毛诗独尊是经学内部竞争的结果,也是历史本身的选择。
    到了唐代,孔颖达奉命重新注解五经,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五经正义》,成为科举考试必读必遵的教科书。四诗之中,孔氏独钟毛诗,拟成《毛诗正义》。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毛诗几乎成了《诗经》的唯一代表。
    其间,宋儒朱熹也为《诗经》作了新的注本——《诗集传》。和汉儒讲究训诂考证的路数迥然不同,他更陶醉于用理学解读《诗经》。
    汉学的优势在于实证,实证过度就是烦琐。宋学的的优势是有主见、有想法,阐发过度之后就是空疏、狂妄。有鉴于宋学的流弊,清代的儒者扛起兴复汉学的大旗,重新考证《诗经》。这一时期,涌现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著作。成也考据,败也考据。他们列举的材料固然很多,只是聚讼纷纷,很难得出结论,反而把一些问题弄得更加凌乱。
    民国以来,疑古思潮席卷大江南北,不仅是毛诗,就连《诗经》的权威地位也丧失殆尽。挣脱了传统注疏的这根缰绳之后,学界拥有了空前的自由,借助于现代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诗经》从神坛上拉下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众说之中,人们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说法。逮于今日,但凡提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必指为婚恋之诗;但凡提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们必认作男女之情;但凡提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人们必以为思念情人之作……果如是乎?
        二
    扬州一地除了享有“烟花三月下扬州”“骑鹤上扬州”等美誉之外,学术也号称兴盛。以清学而论,扬州学术在经学上堪与吴派、皖派并为三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扬州学派”。一时名家辈出,如校刻《十三经注疏》的阮元、精通考据的高邮二王(王念孙、王引之)、疏证《论语》的宝应刘氏(刘宝楠)、独精《左传》的仪征刘氏(刘文淇)、尤擅《周易》的焦循等。扬州学术严谨求实,不以人之是非为是非,卓立于清学之林,良有以焉。时至今日,这种学风作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扬州学人自我激励的来源之一。
    敝人南下广陵期年有余,有幸结识孔氏祥军先生。先生地望扬州,为人温润而不失耿介。之前,早就耳闻祥军先生愿以毕生之志付于《毛诗》文献整理研究,不禁肃然起敬。现在,奉到他点校出版的《毛诗传笺》一书,看到他在实现学术宏志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也随之欢欣鼓舞。
    我对礼学也不过略知皮毛,对于《诗经》真可谓盲人摸象,全然不得要领。孔子曾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诗》、礼二者断然不可偏废。如今,凭借阅读《诗经》的粗浅经验,姑且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眼中,来谈谈阅读《毛诗传笺》整理本的几点体会。
    其一,回归经注,高屋建瓴。打蛇要打七寸,读书亦复如是。古往今来,《诗经》研究的著作岂止汗牛充栋!现代通行的《诗经》译注本良莠不齐,清代的《诗经》注解又失之驳杂,于是乎,将最有限的精力倾注在整理《毛诗传笺》一书上不失为一个突破口。祥军先生目光犀利,正是直接从点读最权威最经典的《毛诗传笺》入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自然也占据了一处制高点。
    其二,去取谨严,底本精良。毛诗经注本流传至今,传世宋刊本已有数种。为何要选择晚出的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岳氏相台五经本(以下简称“殿本”)呢?据祥军先生的比较研究,殿本不仅渊源自古,流传有序,而且经过审慎校勘,文字精良,用殿本作为底本是今日整理毛诗经注本的最佳选择。不以年限为准,而从文本流传的角度以质量为断,这也保障了整理本的水平。
    其三,汇校众本,推陈出新。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本《毛诗传笺》,不仅网罗了存世宋刊白文本、经注本、注疏本,还将阜阳汉简、敦煌残卷、唐石经也纳入校勘范围,最大程度上兼采各类重要文献,甚至查核了单疏本《毛诗正义》《毛诗要义》《吕氏家塾读书记》引文进行一一校勘。
    其四,披阅五载,厚积薄发。整理本主要依据殿本句读,也充分参考了孔疏的解释,从而将古人对毛诗经注的理解,利用现代标点展示出来,为读者理解经义廓清障碍。祥军先生前后耗费五年时间,寝馈于斯。读者只需打开此书看到第一条“国风 郑氏笺”的注,就能窥见整理者背后功夫之一二。
        三
    很多古书似易实难,阅读《诗经》堪为其间的范例。中国古代的《诗经》学者要么在今文经、古文经二者之间打官司,要么在汉学、宋学二者之间争短长。即便是今文、古文、汉学、宋学的内部也存在分歧。科举废除之后,加上新文化运动的涤荡,包括《诗经》在内的经典究竟该如何自处?民国以来,不乏名家前辈开出药方。
    胡适指出:“《诗经》不是一部经典。从前的人都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如这个观念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
    顾颉刚以为:“我做这篇文字的动机(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最早是感受汉儒诗学的刺激,觉得这种的附会委实要不得。后来看到宋儒清儒的诗学,觉得里边也有危险。我久想做一篇文字,说明《诗经》在历来儒者手里玩弄,好久蒙着真相。”
    傅斯年认为:“我们去研究《诗经》应当有三个态度,(一)欣赏它的文辞;(二)拿它当一堆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去整理;(三)拿它当一部极有价值的古代言语学材料书。”
    诸如此般的论述,不一而足,无不释放出“经典已死”的信号,其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影响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尼采的“上帝已死”。上帝死后怎样?经典死后怎样?不夸张地讲,我们今天阅读《诗经》,无论是出于一般了解的动机,还是出于专业研究的志趣,依然陷在“经典已死”的世界里。
    《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沿着胡适、顾颉刚诸位前辈的理路,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致的问题:如果流行几千年的《诗经》注解需要彻底怀疑,那么,近百年来大行其道的“经典已死”唱词是否同样需要拷问?
    如果站在经典系统之外,我们完全可以指责汉儒、宋儒、清儒如何玩弄《诗经》,完全可以将《诗经》视作历史材料,非如此不能合乎现代学术的科学精神,非如此不能揭橥历史的真相。但是如果站在经典系统之内,郑玄非如此解读毛诗不可谓之“笺”,孔颖达非如此解读毛诗不可谓之“疏”,清儒非如此解读不可谓之经学。《诗》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何必非要用泾河的清澈去指责渭河的混浊呢?近百年来,《诗经》已然不是“经”,只是一种“学”。这种有“学”无“经”局面的造成不能不说是文辞压倒经典的结果。
        四
    经典与文辞二者之间并非不两立,当今问题的症结在于文辞解经确实存在扞格不通之处。举例言之,我们去读《关雎》,根据今天常见的解说,举起两例:(1)高亨《诗经今注》:“这首歌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她结了婚”;(2)程俊英《诗经译注》:“这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全诗集中描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只能在想象中和她亲近、结婚。”根据《关雎》的文辞“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意象,这首诗似乎确实在讲婚恋,琴瑟铿锵、钟鼓齐鸣去迎娶新娘不是很热闹的场面吗?
    我们去翻检《毛诗传笺》,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解读:“《关雎》,后妃之德也。”毛诗的说法简直莫名其妙,因为《关雎》文辞本身根本看不出来什么后妃之德!
    然而,作为一条基本的礼制规定:先秦时期的婚礼不可能出现用乐的现象。在《礼记·曾子问》中,孔子就讲得清清楚楚:“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所以,我们以今度古,轻信文辞,想当然地把《关雎》和婚恋结合起来,显然并不稳妥。
    那么,毛诗凭什么认为《关雎》在讲后妃之德呢?精确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只要和三家诗进行比较,我们也能寻绎出一些线索。根据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齐诗认为:“后夫人之行……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
    鲁诗系统的一派认为:“周衰而诗作,盖康王时也。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韩诗认为:“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
    三家解诗不尽相同,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无论是夫人修德说,还是刺周康王说,抑或人君节欲说,没人会违背常识把这首《关雎》解读成婚恋之说。其中缘由,不难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不会把我们现代人眼中的恋爱摆在那么高的位置,结婚也根本不可能用乐。
        五
    是时候回归经学重拾敬畏之心了。
    至于该书整理的优点与不足,经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领域的前辈同仁自有高见。重要的是,祥军先生《毛诗传笺》的整理出版恰逢其时,给我们带来了重审《诗经》的契机,也让我们看到回归经学的一次努力尝试。从这层维度考虑,《毛诗传笺》整理本的问世自有其超出一般古籍点校的意义。
    《诗经》的价值人各成说,正是缘于分析的立场和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历史人物,尚且有不同的脸谱,何况《诗经》这种传承数千年之久的经典书籍呢?不过,对读者而言,若要探讨《诗经》本义或者诗教之类的问题,这本《毛诗传笺》的说法恐怕不能不加以参考。至于阅读《诗经》文辞引发的美感和想象,这也正是《诗经》比兴功能的效用。各得其美,各得其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让经典的归经典,文辞的归文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