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万象 >

从文学到戏剧:如何以经典再创经典(3)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人民日报 王 瑨 周飞亚 参加讨论

    经典需要被“表现”,不是被“再现”
    记者:对这些改编之作,每个人的评价可能各不相同。你们心目中印象最深的成功或失败的改编剧是什么?原因何在?
    宋宝珍:巴金的长篇小说《家》,1940年、1941年先后被吴天和曹禺改编为同名话剧,吴天的剧本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剧团再演了,而曹禺的剧本却在中外剧场久演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曹禺按照戏剧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自己的创作立意,对原小说的情节、场面、人物、话语等等进行了裁剪、加工、提炼、重塑,并不拘泥于原著的情节框架。话剧《家》不是小说《家》的简单照搬或者压缩再现,而有曹禺的美学精神和生命内涵灌注其中。
    罗怀臻:我认为田沁鑫的《生死场》和胡宗琪的《白鹿原》都很成功,成功的理由有三点:一是神采的地域化,二是神韵的民族化,三是原著的文学性高度与深度并没有因为改编的风格化甚至个性化而稍有流失。但截止到目前,无论戏曲还是话剧,所有改编自网络文学的作品几乎无一成功。不成功不代表网络文学没有好作品,而是还未找到通向网络文学的舞台感觉。
    记者:以个人创作的经验来看,经典改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和风格?最想改编的现当代经典是什么?
    罗怀臻:我的风格就是当下解读、当下体验和当下舞台、当下表演的“当下感”,我不会为了“再现经典”而走近经典,我会为了“表现经典”而走进经典。现当代有两部作品我想改编。一部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大淖纪事》,想改编成淮剧,因为汪先生是苏北人,写的是苏北人的生活,以苏北的剧种淮剧来表现我觉得很有意思。另一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收获》杂志上看到的上海女作家须兰的中篇小说《仿佛》,有一种寂寞而冷艳的气质,想改编为一部兼有古典与现代美感的话剧。
    宫晓东:改编过程中,我始终鞭策自己走到观众前面,想在观众前面。如果话剧没有带给观众新奇感和新思索,一切与他们的想象和审美定式一样,那么话剧的吸引力便无从谈起。想改编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柳青的《创业史》、徐怀中的《西线轶事》、刘兆林的《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这些作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紧紧抓住我,总让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们搬上舞台。文学经典应该不断被人搬上舞台,给不同时期的观众看,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应成为话剧的一个创作领域,忽视它,就是忽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