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景恒街》:不止命名的纪念

http://www.newdu.com 2018-12-19 文艺报 张屏瑾 参加讨论

    虚拟经济、传媒时代对于新青年的成就与摧毁,制造出了许多传奇,而与之相匹配的文学表达,叫城市文学也好,青年写作也好,或者新的现实主义也好,总之得把这现实与传奇表达得合情合理,以及“好看”——这的确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当它以一条街道来题名自我的时刻,就是那一切的街道,一切的人们在艺术中再现它们自身的时刻。
    笛安用北京的两个地名为她小说里的人物命名,一个是“景恒街”,另一个是“灵境胡同”,仿佛是要男女主人公的肉身深刻地嵌入北京城的符号系统之中。城市地图中的任何一条路,原本都是由人走出来的,从活生生的人身上,街道和城市都获得了它的具体性。
    首先不必在任何一种标语口号的意义上理解所谓“城市精神”,真正的城市精神在于城市对个性的孵化与塑造,人与城市共谋共生,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无可避免的故事不断地发生着,城市生活有多普遍,故事也就有多典型。曾经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笔下的巴黎,后来是德莱塞笔下的芝加哥、卡波特笔下的纽约,现在是笛安笔下的北京,都有这样一种城市精神:生活其中的男男女女们,要在福楼拜式的情感教育和歌德式的灵魂抵押之间不停地做出选择,这就是现代故事,而笛安的故事和人物都达到了典型的份儿上,这在当代的城市叙事里就颇不简单。
    朱灵境,风投公司的小职员,却不是小人物,是位能把现代生活驾驭得恰到好处的女性,她让人眼前一亮,具有真正“时代女性”的气质。小说多次刻画她的勇气和能力,她清醒的头脑以及凭一己之力赢得的机遇,也借之带出了一种形象:洒脱、自足、独立,当然也美丽,她对生活认真又能享受生活,任何时候都懂得自救,不会泥沼深陷。不得不说,就这样的形象而言,我们已经受西方文学及影视作品启发了多年,甚至成了常识滥调,但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却刚刚开始出现,似乎书写这样的女性需要一种特别的勇气,纵使其原型在大城市的生活中已经绝不鲜见了。当然,小说并没有止步于提供一个典型形象,而是就这一形象来继续发问。灵境之“灵”在于虽然在城市的诸多生存法则中沉浮,她始终没有蜕尽存在之真,因此她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失真”的痛苦,是她发现了那个“雪人救人”游戏的潜在价值,雪人要不要救同类,又要不要冒着危险救异类,这问题基于功利生存与内心正义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从小镇来的过气偶像歌手关景恒到风投公司寻找资金,与灵境相遇,其实他们两人都算是外省青年,但景恒的故乡生活以及父母与他之间疏离的关系得到了更加详细的描写,他绝不想回去故乡,他要像“景恒街”一样成为这个城市中有名有姓的一个。小说主要采用了双重叙述视角,除了大量属于朱灵境的视角以外,也赋予关景恒一定的视角,在这里,视角的设定是由人物内心的纯真程度决定的,灵境因此成为这个世界的底色意义上的观察者。爱情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作为现代城市中的爱情,它本身就带有矛盾性,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常被视为惟一带有古典意味的求真意志的体现,乃至与现代生活法则相抵触。因此,在小说中,关景恒的半限制性视角只有在爱情觉醒时才会随着情感迸发而涌流而出,制造出一个有深度的视野,而在他为了利益出卖朋友,或是教唆蓝粉蝶背叛偶像,抑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时,他的内心便大面积地陷落了,剩下的只有一连串生硬的动作,动作意味着城市的生存逻辑,生存逻辑只有一种,而内心却层出不穷,灵境的窘境就在于,她时刻被迫用丰富的内心去应对关景恒过于单一的动作。
    于是关景恒能否做成他的“粉叠”项目,就成为了他们的爱情能否与生存法则协调起来的关键。选秀节目没有让关景恒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偶像,他总还是缺了点儿什么,用小说里的话,“粉丝们并不傻”,但他却要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弄潮儿,他成功开发出了让粉丝成为领导力量的“粉叠”,最终也败给了自己过于急切的野心,他和灵境的爱情因此被彻底摧毁。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故事渐渐展开,女主人公的求真意志与生存法则的博弈达到高潮,而纯真不可避免地被击碎,突然来到的一场车祸延宕了末日审判的降临,小说结束在对生命激情的“小确幸”之上。
    与“景恒街”自我命名的重要性相比,“灵境胡同”作为女主人公的父母邂逅之地,包含纪念与记忆的情感因素,也同时标志着年轻的男女主人公求真意志的失败。除此以外,他们周围尚有鲜明的环境和一个个配色准确的人物,构成了属于当代城市的“基本款”叙事。重要的是,小说超越了一切琐碎无章法的日常生活的漩涡,也不仅仅是城市景观无来由的堆砌,作者在刻画时代场景上表现出她的写作能力:风投公司、粉丝产业、APP制造……这些最新的产业形式关联着城市新人类的生活,有如茅盾在上世纪30年代初对股票市场孜孜不倦的观察与描写,有一类先锋写作,就是能够去描绘人类生活的前沿阵地。风投公司与创业者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盘迷局,在流量吸金的年代,许许多多的头脑在闪耀着又暗淡下去,各种理念、性情、追求在巨大的金融怪兽的挟持下正在展开殊死的斗争。虚拟经济、传媒时代对于新青年的成就与摧毁,制造出了许多传奇,而与之相匹配的文学表达,无论叫做城市文学也好,青年写作也好,或者新的现实主义也好,总之得把这现实与传奇表达得合情合理,以及“好看”——这的的确确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当它以一条街道来题名自我的时刻,就是那一切的街道,一切的人们在艺术中再现它们自身的时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