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抗日战争与现代旧体诗新变

http://www.newdu.com 2018-10-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宁 参加讨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批高扬爱国主义的旧体诗作,如马君武《哀沈阳》二首、常乃德《翁将军歌》等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处于文坛边缘地位的旧体诗重新活跃于公众视野。初步估计,这一时期现存旧体诗数量超过三万首,使旧体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呈现出繁荣与新变。
    题材广博精细
    抗战时期,旧体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审视现实,吸纳各种素材入诗,将旧体诗的“包容性”发挥到极致,举凡前线战事、后方民情、故土沦丧、困窘生活、亲朋离散、阶级压迫、人性挣扎、黑暗与光明的对立等均在诗中得到呈现。黄节、马一浮、陈寅恪、吴宓、冯振、邵祖平、钱锺书、郭沫若、王统照、老舍、王礼锡、潘伯鹰、但焘、程潜、贺扬灵等人的诗作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表现和描绘。
    邵祖平《南京失陷悲感》称:“临风万家啼,门板缚婴孺。浮沉委江水,天亲负慈拊。……妇女迫横陈,男儿困刀锯。血染秦淮碧,肠挂白门树。”诗作描写了南京失陷后民众惨遭屠戮的骇人景象,语语沉痛,字字血泪。郭沫若的《惨目吟》记述了重庆遭敌机轰炸后的悲惨场面:“渝城遭惨炸,死者如山堆。中见一尸骸,一母与二孩。一儿横腹下,一儿抱在怀。骨肉成焦炭,凝结难分开。呜呼慈母心,万古不能灰。”堆积如山的尸体、相拥而亡的母子都在控诉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悲惨命运的强烈悲悯和同情。任教于西南联大的萧涤非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考虑将未出世的孩子送人,其《早断》诗谓:“好去娇儿女,休牵弱母心。啼时声莫大,逗者笑宜深。赤县方流血,苍天不雨金。修江与灵谷,是尔故山林。”诗人嘴上所说的“好去”“休牵”,实在是言不由衷的托辞,“早断”蕴含着为人父母者肝肠寸断的痛楚。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姚伯麟。他身处上海孤岛,创作了近两千首旧体诗(后于1948年结集为《抗战诗史》),对1931—1945年间的历史作了“全景式记录”,不仅囊括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等重大事件,还涉及全世界的时政要闻、国计民生。如《试验原子弹威力》《原子弹之紧要部分》《二十五年后飞机将成落伍武器》《雷达攻击火箭弹》慨叹现代武器的神奇“功效”。《笕桥飞机出动》《飞机炸敌舰》《出云舰沉》《满天飞》等描述八一三事变以来中国空军英勇奋战重创日军的壮举。《胡阿毛见危授命》则讴歌小人物的英勇事迹:“汽轮开驶势难逃,不惜倾身葬暮涛。临难从容毋苟免,阿毛一死岂鸿毛。”汽车司机胡阿毛将车开入黄浦江,毅然与押运日军同归于尽。《哀女兵》《哀女间谍》《哀犬军》还写到了日本女兵、女间谍、警犬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手法交互多样
    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有关新旧文学优劣的讨论从未休止。抗战转移了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为其互动和融合提供了契机,旧体诗借鉴新文体之长,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首先,旧体诗突破技法的束缚,直抒胸臆,部分地实现了新旧体诗意趣的融合。如胡朴安的《八百壮士歌》谓:“纷纷敌军四面来,视之真如牛马齿。态度从容胆识豪,据一仓库作军垒。只凭一片忠勇心,守到最后一弹子。”平铺直叙士兵坚守阵地、不让寸土的忠勇之心。字里行间闪现着新诗的灵动,与新诗惯用的线性抒情的方式很接近。有些诗人在新旧诗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其作品甚至“新旧难辨”。冯玉祥的许多旧体诗都有这样的特点,如《二百条鱼》云:“八月十七日,午后二点钟。敌机共三架,仓皇来自东。相距约四里,轰炸连三声。一弹落山上,二弹掷水中。目标为何物?长桥六十孔。鱼死二百条,桥自水上横。母舰运飞机,黩武以穷兵。海陆搬万里,炸鱼成大功。可怜日民血,军阀乱挥用。”诗歌语言俚俗直白,如同喃喃自语,充满谐趣,既有新诗的明快,又蕴藏着意在言外的韵味。
    其次,旧体诗汲取小说笔法,通过细节描写强化叙事效果,增强故事性。张恨水、赵树理等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1934年,张恨水游历西北,目睹天灾人祸,赋《竹枝词·西北行》,第一首云:“一升麦子两升麸,埋在墙根用土铺。留得大兵来送礼,免他索款又拉夫。”诗人抓住当地百姓埋“麦”“麸”于墙根的“荒诞”行为,通过类似“留得大兵来送礼”的答语,解除了局外人的疑惑,暗示出百姓被“鱼肉”的过往和仍将继续的不幸。再如1941年,赵树理所作《避雨者》,开头以“夜沉沉,雨淋淋”作环境渲染,进而设置悬念,“谁敲柴门三两声?开门见客不相识,问客何事入山村”,一步步引出惊心动魄的故事。来客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日寇抓丁导致他妻离子散,他趁日军押运交接之时同众人一起逃命,侥幸躲过日军机枪的扫射,活了下来,所谓“一日黄昏车入站,要向北来车上换。寇兵押下原车来,众人争命各纷窜。机枪‘咯咯’发狂威,众人视死皆如归。……尔时幸余偶得脱。”这首诗情节曲折,笔法颇似“小说”。
    再次,旧体诗吸收杂文手法,犀利地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思考。鲁迅的旧体诗被公认为具有杂文化的倾向。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杂文受到当局和敌手联合“围剿”,但同时该时期也是他旧体诗创作的“密集期”,这说明他策略性地选择了旧体诗来替代和弥补杂文的批判功用。除了鲁迅,还有不少作家善于将杂文笔法熔铸于诗,比如陈独秀、瞿秋白的旧体诗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陈独秀被捕入狱,创作组诗《金粉泪》(共56首)。徐晋如高度肯定《金粉泪》的价值,认为其“把社会本质完全说尽”。瞿秋白的《妖孽》《无题》(不向刀丛向舞楼)等犀利地抨击当权者的“无耻”、冷漠文人的“无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