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吴晓东]论蚕神话与日月神话的融合

http://www.newdu.com 2018-10-22 中国民族文学网 吴晓东 参加讨论

    摘 要:古人将日月视为天的眼睛, 早期日月的名称与“眼睛”的古音一致, 当此古音演变分化出“目”时, 月亮神被记录为“西母”或“西王母”。“母”的变音[mi]与表丝线的“糸[mi]”同音, 这使西王母又具有了机织的特点。西王母的名称又演变为嫫母和嫘祖, 嫘祖继承了西王母的纺织元素。蚕马神话与西王母神话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系统, 是因为人物名称的相同, 造成了这两个故事系统的融合。这种融合在牛郎织女神话中也有所表现。
    关键词:蚕花节; 织女; 嫘祖; 西王母;
    作者简介: 吴晓东, 男, 湖南凤凰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732) 。;
    一
    在浙江湖州善琏镇含山村, 每年的清明节期间, 都要祭祀蚕花娘娘。蚕花娘娘也叫马鸣王或马明王。为什么蚕花娘娘又称为马鸣王呢?这和关于蚕神起源的蚕马神话有关:相传很久以前, 有一个女孩, 他父亲被敌人抓走了, 家里只剩下她和家里的一匹马。有一天, 她对那匹马说, 你如果能帮我把父亲找回来, 我就嫁给你。没想到, 那匹马真地就跑出去了, 几天过后, 还真把她父亲给驮了回来。从那以后, 马见到这位女孩总是很激动, 不断鸣叫。父亲问女孩为什么, 女孩就把许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觉得这很丢人, 就把马杀了, 马皮晾晒在一根绳子上。有一天, 女孩从马皮旁边走过, 马皮突然飞了起来, 将女孩裹走。过了几天, 父亲在一棵桑树上找到了她, 她已经变成了一只长着马头样子的虫子。由于它会吐丝缠住自己, 于是人们把它叫作蚕。从此, 人们开始养蚕制丝。
    蚕马神话流传很广, 版本也很多。比较早出现在汉文献中的, 有西晋张敏的《神女传》, 如下:
    蚕女者, 当高辛帝时, 蜀地未立君长, 无以统摄, 其父为邻所掠去, 已逾年, 唯所乘之马犹在。女念父隔绝, 或废饮食, 其母慰抚之, 因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 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闻其誓, 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 惊跃振奋, 绝其拘绊而去。数日, 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龅, 父问其故, 母以誓众之言白之。父曰:“誓以人而不誓于马, 安有人而偶非类乎?”但厚其刍食, 马不肯食, 每见女出入, 辄怒目奋击, 如是不一。父怒, 射杀之, 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 马皮蹶然而起, 卷女飞去, 旬日得皮于桑树之下, 女化为蚕, 食桑叶, 吐丝为茧, 以衣被于人间。父母悔恨, 念念不已, 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 侍卫数十人, 白天而下, 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 心不忘义, 授以九宫仙嫔之任, 长生于天矣, 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 皆获灵应。宫观诸处塑女子之象, 披马皮, 谓之“马头娘”, 以祈蚕桑焉。[1]130
    同为晋代的干宝著《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唐末五代时期杜光庭 (850—933) 著的《仙传拾遗》记载如下:
    蚕女者, 当高辛氏之世, 蜀地未立君长, 无所统摄, 其人聚族而居, 递相侵噬。广汉之墟, 有人为邻士掠去已逾年, 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 语马:“若得父归, 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 马跄嘶不龅。父杀之, 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 马皮蹶然而起, 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 女化为蚕, 食桑叶, 吐丝成茧。[2]336
    关于蚕的起源, 还有另一种说法, 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的蚕:有一天, 嫘祖在摘桑葚时, 发现在桑叶上有一种虫结的黄茧, 她便摘下来含在嘴里, 茧在嘴里受热、溶解, 嫘祖便无意中抽出了茧中的丝线。嫘祖发现这丝线还挺结实, 就决定用这种丝线来制作衣服。
    河南新郑县被世人称为轩辕故里, 其关于嫘祖的传说《黄帝选妻》说:黄帝打猎来到西山, 看见一位从嘴里往外吐丝的女子, 经叙谈得知, 她原是王母娘娘的侍女, 名叫嫘祖, 偷吃了一种仙草, 这种仙草不论喂人喂蚕, 吃了都会吐丝。她因此违犯了天规, 被打下了凡间, 经西陵氏收养。黄帝见她有大本事, 便不顾她长相粗黑, 和她结了婚。从此在嫘祖的教导下, 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织锦, 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衣裳。为了不忘她的功绩, 农家的织机房里都敬祖神, 就是嫘祖。[3]116
    二
    与上文误食蚕茧不同, 河南新郑的传说直接说是女子口里能吐丝。这倒是与蚕能吐丝更为接近, 蚕拟人化为女子, 正好是蚕马神话的结尾部分, 女子变为蚕。有意思的是, 为什么河南的这个故事将蚕花娘娘说成是嫘祖呢?
    为了阐释这个问题, 我们得从嫘祖的丈夫说起。嫘祖是黄帝的妻子, 黄帝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他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 认为黄帝就是上帝, 就是皇帝。皇与黄上古音是一样的, 古人用字很随意, 经常通假借用。而皇、黄都指光, 指太阳。比如我们把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 有黄道吉日之说。古人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 叫黄历。日本崇拜太阳, 其最高首脑叫天皇, 实指天上的太阳。太阳单字为“日”, 有的方言, 如山东的日照地区, 把“日”称为yi, 传说黄帝姓姬, 姬与颐同声旁, 可见“姬”也读yi, 与“日”同音。河南新郑之所以盛传是黄帝故里, 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河叫姬水, 姬水流域是黄帝嫘祖故事盛传区域。有意思的是, 姬水也写为沂水 (在新郑博物馆的展板里就同时标注了两种写法) , 可见, 姬水的“姬”也读yi, 与“日”同音。正因为黄帝原型是太阳, 可读yi, 才有后来《史记》所说的“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 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的传说。
    如果说黄帝的原型是太阳, 那么作为他的妻子嫘祖, 其原型是什么呢?笔者在《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一文中论证过, 后羿嫦娥、伏羲女娲这两对神名有一个规律, 其中心词“羿娥”“羲娲”的读音都可以为yi-wo, 而且他们都与太阳、月亮有关。后羿是射日的英雄, 其原型是太阳。[4]嫦娥的月亮神性不需要证明, 她是保留月亮特性最多的一位神了。伏羲女娲的太阳月亮神性也有不少表现, 最突出的就是汉画像里伏羲女娲总是伴随着日月。总之, 羿、羲都是“日”的音变, 都是太阳, 而娥、娲都是“月” (上古音为 ) 1的音变, 都是月亮。也就是说, 在中原地区, 远古的时候, 经常把月亮看成太阳的妻子。既然黄帝的原型是太阳, 那么他的妻子嫘祖是否也是月亮呢?我们来看看“嫘lei”这个字的读音与“娲”“娥”有什么关联。先看以下文字与语音的关联。
    
    嫘祖的“嫘”以“累”为音符, 这个偏旁加上“虫”就成了“螺”, 读luo。把东西垒lei在一起, 川方言也说luo在一起, 说明lei与luo是相互演变的。洛阳的“洛”, 读luo, 他的音符为“各”, 普通话读ge, 但川方言读guo。guo也是“锅”的读音, “锅”以“呙”为音符, 它是个多音字, 可以读guo、wa、wo等, 与“娲”“娥wo”相通。“娥”在川方言读, 与“月”的上古音构拟相同。
    由此可以看到, 女娲、嫦娥的名称其实与嫘祖的名称是相通的, 娲、娥、嫘具有同源关系, 都与月亮有关系。传说中的嫘祖总是与西陵联系起来,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 而娶于西陵之女, 是为嫘祖。”目前很多地方在争嫘祖故里, 最重要的依据便是当地有“西陵”这一地名。其实, 黄帝与嫘祖本来也是日与月的关系, 虽然日月都东升西落, 但人们习惯了将东边与日对应, 而将西边与月对应, 并在东边祭祀太阳, 西边祭祀月亮。造成这一现象的, 主要是因为东象征光明, 而西象征黑夜。因此, 以月亮为原型的嫘祖, 就被说成是西陵氏。
    那么, 为什么要把蚕花娘娘附会到嫘祖呢?从“嫘”这个字可以看出来。这个字的音符为“累”, 《说文解字》云:“从糸畾聲。”按《象形字典》的解释, “累”字原来只有“畾”部, 篆文才在“畾”的下面加上“糸”字构成“纍”。“糸”是丝线, “累”字强调将丝线缠绕成团。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本来嫘祖这一名称只是由“月”的古音演变而来, 只不过它的音经过长期的演变, 与“累”的音相同了, 于是用“累”字来记录, 为了区分, 再加上一个“女”字构成“嫘”, 成一个专用字。
    那么, 古人为什么要在“畾”这个字加上与丝线有关的“糸”字?按照古人造字的规律, 应该是因为“畾”这个音具有与丝线的意思, 而“畾”这个字本身又体现不出它与丝线的关系, 于是便加上“糸”这个表意的偏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