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国家宝藏》:把国宝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http://www.newdu.com 2018-09-1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国家宝藏》 于蕾、吕逸涛主编  中信出版社
    编者按
    2017年,在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引发观众瞩目。节目聚集9个国家级的博物馆,展示27件国宝级文物,并以26位明星守护人参与的方式,讲述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得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在节目第一季收官之后,《国家宝藏》回归文字,推出同名图书。
      在此基础上,“匠心守护 文化传承”《国家宝藏》主题文化论坛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众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欣赏文物之美,以及如何更好传承和推广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本期《读书会》整理摘选部分发言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嘉宾: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韩永进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
      王 斌 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史宗恺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李仲谋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于 蕾 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制片人、总导演
    1、文明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史宗恺:《国家宝藏》将20多件国之重器,以及它们身上所凝结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以新颖的表现方式演绎传达给受众,让国人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角和深度,获得文明的洗礼和美的熏陶。
    许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湖北随州,第一次有机会参观曾侯乙墓的现场和文物展示。让我深深震撼的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能够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器件,包括编钟。站在那里,我仿佛置身在2000年之前的场景里面,在和历史对话。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国今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年轻一代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意识的时候,我们应如何让年轻人建立起充分的文化信心?清华大学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所形成的有清华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古今、文理的贯通和会通。由此我想到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清华的学生把这三个方面贯穿起来,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共同认识,从而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所以我在学校里几次呼吁,让所有清华学生重修中国通史。我们要以论坛的方式、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璀璨文化,让同学对我们的政治、文化、历史以及传统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一句话,就是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未来之路。
    于蕾: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记录了我们祖先的过往、情感、价值观、兴趣、爱好、记忆。每一个博物馆都是我们灿烂文明的基因宝库。
    《国家宝藏》是个综艺节目,希望这次文物的普及,让更多人走进这个领域。我们作为电视人,能把这些国宝级文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是无上的光荣,也是一份责任。
    我们努力擦掉国宝文物身上的灰尘,让它们熠熠发光。
    节目播出后,有数据显示,主体受众是15岁到35岁的年轻人,最高的柱形图是20岁到25岁,这确实是让我们特别惊喜的一个结果。
    在节目播出期间,所有相关博物馆的热度和客流量都在提升。据说湖南省博物馆观众较之前提升了463%,因为它开馆跟节目同步。今年3月湖南旅游局出了一个关于省内最受观众欢迎旅游景点排行的报告,湖南省博物馆位列第一。很难想象一个拥有张家界、岳麓书院的旅游大省,观众最想去的景点第一名是博物馆。
    这些努力之后,我觉得《国家宝藏》最大的价值,就是激活了博物馆的资源,实现了我们希望能让博物馆火起来的初心。
    王斌:《国家宝藏》的电视节目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可见我们还是需要具有文化含量和思想价值的创作,令人欣慰。《国家宝藏》的拍摄和创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激活了深沉古老的历史,唤起了今人对中华民族的温情的记忆,显现出独特的现代价值,不仅对社会,对我们所有的文化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鼓励。
    在非常绚丽的视觉盛宴之后,潜心阅读文字,可以从中再次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因此我们希望用图书这样更温情、更持久的方式,把这个作品持续地传播出去,也希望这部书能够使“国家宝藏”的品牌影响力持续下去,期待更多大众能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力量。
    2、激活沉睡的历史生命
    单霁翔:故宫在《国家宝藏》中展示的三件藏品都是重要的国宝级文物,但是知名度并不像节目播出以后这么高。比如石鼓,以前一天上午接待十位八位,节目播出以后观众络绎不绝;《千里江山图》的展厅里,以前观众很少,后来由于观众太多,需要发号排队;釉彩大瓶过去也是搁在展厅里不引人注意的文物。
    《国家宝藏》通过展示文物前世今生的方式,把它们做活了。过去我们认为文物只是被观赏和研究的对象,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它们有丰富的生命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贵的现在,还应该有美好的未来。
    李仲谋:《国家宝藏》带给博物馆什么样的思考?我引用这本书序言当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从来都不是沉闷的,如果人们觉得它无聊,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方式。”很多观众说博物馆太无聊,没有意思,确实因为我们做得不是很好。
    关于什么是文物,博物馆是干什么的,有很多科学的定义,我个人的理解是:文物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留物品,好比沉睡的历史生命体;如果让文物活起来,就是复活历史的生命,揭示物品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里有很多文物。对文物了解得多,故事就可以讲得很精彩。我国现在的博物馆当中,大多数的文物没有被很好了解,它的内涵和价值都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讲不好。
    早年在博物馆展览当中,通史类陈列很多,但因为它是单方面的说教型,所以不吸引人。这些年观众呼吁主题性的展览、讲故事的展览,能够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出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标。《国家宝藏》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雅俗共赏。
    十多年前,我参加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培训班,当时第一次接触到一个概念,叫“interpretation”。它讲的是我们现在学术性的研究,如果让一个学者把研究成果推向公众,他不一定讲得很好。因为他试图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表达出来,但是表达得越多,观众越搞不清楚哪个是核心,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太枯燥,没人愿意听,影响了阐释的效果。“interpretation”的工作就是,在展览之前,专业人员写的文字说明要经过负责阐释的工作人员的把关,把专业的句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目标是中学生这样的水平。只有让人理解了,才能够对文物本身价值有进一步的探究和探索。这就是一种阐释文物的方式。
    《国家宝藏》里展示的27件国宝,讲得非常充分,有前世传奇,有今生故事,就是因为有充分的研究。
    韩永进: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承上,清华大学有四大导师,王国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逝世以后,陈寅恪先生为他撰写的碑文里有这样几句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如今这两位文化大师都已离去,但是他们的精神、思想,和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却留存了下来。比如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原版,就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我们走进典籍,就可以了解中华文化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国家宝藏》第一期里,有一个特殊的文物就是典籍。典籍其实和文物本身的物理性质是一样的,但是同时还有它的独特作用,是特殊的文物。比如在《国家宝藏》中有几件,大克鼎和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价值更多来自它的文字力量。
    和其他文物相比,典籍更厚重,因为前人的智慧、思想、价值和知识体系都记载于其中。但跟文物相比,典籍又缺乏生动性。读者需要知道它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它的独特意义,所以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藏在文物之中、典籍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要深不断学习。我们是通过读书学习才走到了现在,也必然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创造未来。
    3、建立超级连接的新型博物馆
    李仲谋:中国的博物馆和国外很多博物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过于单调古板,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阐释文物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可以游玩,可以学习,是一个时尚的地方。
    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2018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公众、新方法”。博物馆要面对年轻人,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优化我们阐释文物的方式,让更多的藏品公之于世。仅仅用老方法是不够的,要寻求新的方式和方法。
    单霁翔:今天我们遇到的难题就是观众增长速度太快。2002年故宫观众第一次突破了700万,当时世界观众最多的博物馆在法国卢浮宫。但是2017年故宫观众达到1670万,跃居世界第一,第二名法国卢浮宫是810万。怎么办?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所以我们在香港特区政府支持下计划在那里建设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北京海淀区的山后地区,也即将开工12万平米的一座大型博物馆。
    然而建设再多的博物馆,开放再多的展区,亲自到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也是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要把千万观众变成亿万观众,另一条路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来传播,所以我们加大了网站的建设。故宫博物院网站2017年访问量8.91亿。我们还在不断加强,比如把英文网站做得更好,让海外更加了解故宫;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活泼,希望孩子们多走进故宫;举办经常性的网上展览,无论是过去举办的展览,还是正在举办的展览,都可以足不出户网上观看。
    我们率先把故宫的全部文物藏品进行公示,人们可以在网上查到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同时我们设立了三个摄像室,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源源不断地把藏品照片、古建筑照片放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我们还加大了微博的建设,并且不断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进行调整。比如人们要了解故宫的猫如何生活,我们就推出“宫猫记”;要了解故宫色彩,我们有“点燃紫禁城”;想了解故宫的春夏秋冬,我们也有相关产品,“紫禁城的初雪”有1425万的点击率,“红月亮”一放上去就有2000万点击量。
    我们也开始做APP,现在9部APP出品,每部都获奖。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让古代的书画作品立体起来。其中有220个知识点,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比如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自行选择。我们还进行了现场制作,可以听到当年的琴声,看到当年的舞姿。
    我们最为认真也最为得意的作品就是“每日故宫”。喜欢故宫文化的人,可以通过手机免费收到图文并茂的故宫藏品的信息。如果把每日信息收藏起来,就拥有了一个365天的掌上故宫博物院。
    利用这些技术我们开始建设数字博物馆。世界有很多数字博物馆,但是我认为我们是真正的最好的数字博物馆。因为它不仅仅在于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还在于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原创,都在深度挖掘藏品的信息。
    比如故宫有大约1200栋古建筑,点击进入后就可以了解任何一栋古建信息;点击数字地毯,会显示每块地毯的信息;点击数字书法,观众不仅可以调阅故宫内的书法藏品,还可以进行临摹,系统还会作出公正打分。
    故宫有很多狭小的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还可以走进太和殿、养心殿、三希堂,实现全新体验。
    当然我们最好的还是VR影院。故宫博物院做VR很多年了,现在有6部片子在循环播放。
    我们用了3年零4个月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平台诞生在这里。它的功能在不断地扩大,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等。
    《国家宝藏》告诉我们,文化+科技,文化+资讯等,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为人们奉献更多。
    (本报记者吴娜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