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为了谁 实现人的解放、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观点。这一核心观点体现在中国的改革中,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也正是由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改革才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坚定拥护,才拥有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改革形势对改革为了谁的问题作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性诠释,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民众获得感来衡量的新的改革评价标准。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改革评价标准的这一强调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实际上针对的是我们过去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偏差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决策。 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践中似乎变成了“以经济建设为全部”,GDP 崇拜与增长主义思维流行。  对于有过惨痛教训的国人来说,对于急于摆脱落后状况而欲奋起直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对经济增长速度与数量的过度重视虽然可以理解。 但不能不看到,单纯的“拜物教”与庸俗的“唯物主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逐步暴露出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以往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的增长虽然与人自身的发展相关,但并不等于人的发展的本身与全部。 在此之外,人自身的发展还有更为广泛的内涵;蛋糕的做大也并不意味着分配的正义与利益的合理共享,在蛋糕做大的同时还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应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必须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确实,尽管改革的评价标准众多,但所有方面的改革绩效最终必须落实到民众的实际权益满足与真正感受上才是合理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虽然无法企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境,但是,在历史情势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保障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推进个体的发展与幸福,增进个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仍是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 就此而言,社会成员的权利实现与否及其程度、全面发展与否及其程度、获得感觉及其程度、幸福感觉及其程度,应是衡量现实改革成效的核心尺度或元尺度。 来源: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思考(上、下册)》  高尚全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