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孙频:基本上所有女作家都反感被扣上女性主义的帽子

http://www.newdu.com 2018-08-16 北京青年报 木子吉 参加讨论

    
    
    
    答题者:孙频
    提问者:木子吉
    时 间:2018年8月
    简历
    孙频,女,八十年代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现为江苏作协专业作家。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发表小说两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三人成宴》、《松林夜宴图》、《盐》、《疼》等。
    1 在你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年少时候觉得日子长得怎么也过不完,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在那个华北的小县城里,春天永远是柳絮满城,杨花飞雪。夏天杨树成荫,知了嘶鸣,遍地是西瓜和葡萄,我常在葡萄架下写作业。秋天的落叶会铺满街道,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最盼望的中秋节终于到了,可以吃到很多水果,更可以吃到手工做的月饼,家家户户打月饼,月饼的香味笼罩着整个小城。接着霜降,立冬,大雪来了,我穿着厚厚的棉衣一路滑着冰去上学,从大白菜里杀出白菜花,像个婴儿,摆在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养着,等待着过年时得到一件新衣服。一日一日重复,那时候觉得每一日都是永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小县城,去更大的世界里。
    过了很多年,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漂泊过很多城市,一直没有安定的感觉,在城市里生活的时候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然后我发现自己经常回忆童年,经常去回想那过去的时光,却发现那些最美最不可割舍的记忆都在小时候的那个县城里。当我回忆这一切的时候就像手捧着一个水晶球,里面晶莹剔透的一切我站在外面仍然能看到,却是知道自己再进不去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遗憾不断了悟的过程,其实写作有时候就是为遗憾和那些回不去而写的。因为回不去才有了最诚挚的感情和文字里的体温。
    2你的新作小说集《松林夜宴图》有种艺术的特质,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是什么?小说中用“诗句”分割出章节段落,是你有意尝试的风格么?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手法是多样的,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来表达,可以让艺术具备各种肌理,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把小说死板地装入一个笼子里、规矩里,规定它一定得怎么写,一定得因循什么规矩。小说也可以与音乐、美术、诗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声部的复调。所以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试图创造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写出一种诗化的有艺术之美的小说,而且因为这个小说中一直在涉及到美术方面的一些知识,所以也比较适合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至于小说的主题缘起是因为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话,“艺术的命名权消失的时候,宗教就消失了”。艺术的命名权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一切都在被商业和经济所控制,而艺术的命名权更接近于神的话语,是带有启示性的。艺术与市场经济,艺术与历史的对话,就是我这篇小说的主题。至于小说中每段结束时出现的诗歌,我是刻意把诗歌、书信和小说参差地结合起来,想造成一种新鲜的文体,用诗歌点缀着小说。给人一种新的节奏感。
    3 你很擅长在写作中点破很多生活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感,这种写作情绪有现实中的映射么?
    肯定有的,在现实中多数人都会有无奈感吧,无奈是因为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无论多么心怀希望,多么渴求美好和安稳,现实中总是有更多自己力所不及的东西。也许活着就是慢慢有一天所有的人都会明白,一辈子能做好的事情或许就一件。有时候你明明想往这边走,却偏偏走到了那边,有时候你设计好了一切,最后却发现结局完全在你意料之外。无奈就是生活中的某种底色,根本无可回避。而小说本身就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通道和气孔,小说对生活具有某种补偿性和代替性,小说会代替人去疼痛,会缓冲我们与生活之间的真正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讲,小说也罢艺术也罢,都是人类永远需要的,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也不存在文学会死。所以小说不可能没有生活的影子,也不可能逃避开生活。所以生活中所有真实的情绪都会在小说中有所折射,只是经过了小说家的变形和拼贴,形成了新的生命。
    4从2008年开始写作,你的作品多体现出“吕梁山区”底层人的挣扎,有种苦难的底色。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我觉得人只有写自己最熟悉和最有感情的那个部分才有可能真正写好。所以很多人写得最好的都是自己的家乡,我也不例外。
    我家乡的那个小县城基本属于吕梁地区,但又不在吕梁山区,这就使得我对吕梁山区里的生活虽然从小有所耳闻,但不算太熟悉,只是觉得充满好奇,这种陌生化的好奇就是写作的动力之一。就像李锐老师当年从北京到吕梁山做知青,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着吕梁山,所以写出了《厚土》。我多少也带着点外来者的眼光来打量独特的吕梁山文化,但那里又毕竟是我的家乡,我对它有着天然的感情,吕梁山接近陕北地区,遍地是黄土地,人们住的多是窑洞,因为缺水,物质匮乏单调,人们对生存就有更强烈的愿望,也更艰难。
    我那时候进了山里之后就很想把这些生存的故事写下来。当然有时候听别人讲了什么觉得很打动我,也会记在心里,日后也会变成小说的素材。但我不是为了展现苦难而写,而是因为我看到的就是那样的生存,这样的生存再艰难,也自有着它内部的韵律和美感。我觉得这才是艺术真正要表达的部分,而不是一种对苦难的展览。
    5你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作为女性如何驾驭这些时代感很强的故事?
    有人说我的小说心理描写较多,有的人说我与张爱玲有相似之处,还有人说我是很女性化的写作。我自己觉得这十年时间里,我的写作风格其实一直在变化中,我从早期的女性意识比较明显到现在基本是去性别化的写作,因为我觉得作家前面冠上女性二字本身就是一种狭隘,是一种自我的局限,而且只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难免偏颇与狭窄,作家还是不要限定自己的性别比较好,从而能给自己一个更广大的天地。
    虽然风格一直在缓慢地变化,但还是有一些难以改变的核心部分。比如我小说中一直有一种诗意,我觉得我本人的内在里也有一些诗人的气质,这大约是因为情感比较丰富,内心又比较脆弱敏感。还有就是我不太喜欢惟妙惟肖地描写世相,觉得没有意思,小说还是应该有一些幽微的空灵的东西凌驾于具体的生活之上,所以我比较喜欢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还是喜欢一些思考性和反思性的主题。这样看来,我的写作整体还是偏内化的,还是偏向于人的心灵和隐疾的,不是向着众生无限打开的。
    但我一直比较关注人和时代的关系,关注时代留给人的隐忧和创伤,是因为我自己一路在时代里跌跌撞撞地走着,其中人与时代会产生什么冲突什么磨合什么伤痕我都深有感触。我早已发现人都是时代里的人,没有人能逃离时代而存在。所以我愿意把自己写的那些人物放在属于他自己的时代背景里。
    6.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吐槽上各个大学感受的帖子,兰州大学“名列榜首”,兰大给你留下哪些印象深刻的体验?
    我2002年考上兰州大学的时候,兰大刚建成了新校区,把本科生都“发配流放“到了这个新校区,这就是地处荒山野林中的榆中校区。至今榆中校区在网上都被列为十大最荒凉校区之首,也算当之无愧。
    网上传说榆中校区的学生上课都是骑着骆驼的,谈恋爱都是在一根草都不长的荒山上。除了不骑骆驼,别的也不算夸张。我们学校周围全是连树都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一出校门除了山就是山,平时连辆汽车都看不到,但是附近有个机场,所以看到的飞机比汽车还多。如果实在想娱乐,那么骑着自行车出了校门就在荒山野林里骑行十里而不见人烟,那就是走丢了也没人能找到你的。
    学生们最大的娱乐就是爬上白虎山上看落日,落日倒是雄壮,但是山岭荒凉贫瘠,这点娱乐难免苦涩。白虎山基本上是寸草不生,学生们谈恋爱也在这里,也算兰大人一种独特的浪漫,很是心酸。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叫苦不迭,觉得自己被骗过来了,觉得简直是在荒山里上大学,看看人家那些在北京上海上大学的同学是多么的开眼界,是多么的大城市。
    直到毕业多年后,回头想想那四年时光却发现那是一段独特的美好时光,而且不可复制,那种广袤苍凉,那种浮游于天地间的自在与孤寂,我后来再没有体会到。尤其是它对写作的意义,是只有多年之后我才能体会到的。而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东西都是回头去看才知道它是什么。
    7你是在大学毕业后开始写小说,2008年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并收获成绩,你怎么看待你的这个写作过程?
    我从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以读小说作为消遣方式,后来读中文系又受到了进一步的文学熏陶,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所以到了后来自己也慢慢开始写作。
    我觉得我走的算是最传统的那种严肃文学路线,就是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往出投稿,发表在传统文学期刊上,从小刊物到大刊物,慢慢地发表慢慢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版合集。
    这样一个过程是缓慢而艰辛的,尤其是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信心比较重要,不然很容易放弃,再就是遇到一些好编辑好老师也很重要,他们的欣赏给初学者很大的鼓舞。像我的话可能是风格比较突出,文字容易跳出来。但不管怎样,我还有这样一个在文学期刊上的训练过程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这是一个很严格的文学写作训练阶段,经过这样的阶段,作品会相对扎实,文学性和艺术性也相对纯粹,审美和趣味也比较正。
    这样的过程很难给作者一个大红大紫的成名机会,而且很缓慢,根本不可能急于求成,但我现在觉得就这样慢慢地踏实地写,不会暴得大名,不太引人关注,其实也挺好,写作嘛,说到底还是在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为世界上的你的那几个知音在写。当你坐在书桌前写出的都是自己想写的话,你还是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和喜悦。
    8写作中遇到的“坎”怎么渡过?你的文学野心是什么?
    其实写作中还是隔个两三年就会有一个坎儿出现的,这个坎儿可以理解成是写作的瓶颈期,也可以说是写作者在成长在自我调整的一些关节点。我觉得大部分写作的人都会遇到,也算是一种写作的内部规律吧,也不能算坏事。只是怎么过这些坎儿还是需要些时间和心力。
    这些坎儿可能来自外界的评价,可能来自自我的认知和领悟,总之就是对心性和理解构成了冲击和困惑。我觉得这个时候一个写作的人应该学学古代的那些知识分子们,除了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慢慢思考慢慢阅读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需要心静,心浮躁了什么都是假的,都是幻象。除了平静,还需要内心里对文学的真正热爱。因为不热爱就会容易放弃。
    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点野心吧,这野心也大同小异,那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出一部能被人传诵的小说。希望能经得住读者和时间的考验,我也不例外。
    9你怎么看文学作品后续的商业营销,文学与市场,你会如何把握?
    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书卖得好一点吧,这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作家的荣誉感,这是一种职业尊严。但是如果你问我什么更重要,我还是回答文学或者是写作本身更重要,因为不管有没有人读,书能不能卖掉,我都会写的,那就是我内心的需要。而且我觉得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不可强求的,书卖得好自然是好事,但不要强求,更不必为此殚精竭虑,上蹿下跳,尊严不保,而且人与人生来就不同,性格和所擅长的事情都不一样,如果为了书卖得好一点而去违背自己的天性,做不擅长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好事。
    10作为80后作家,有没有压力和焦虑,比如说来自年龄的,来自创作的?
    肯定有的。可能每个年龄层的作家都有他们阶段性的焦虑吧。我们这拨八零后写作者其实已经三十多岁,有的都快四十岁了,都已经是人近中年,可是我们整体还没有一种大气象。
    我自己的话,至今没有长篇,觉得很是惭愧,但老一辈作家在三十岁左右已经写出了最好的作品,相比前辈自然不能不焦虑。创作方面的话,随着题材的开始匮乏,写作技巧却在精益求精,自我要求的越来越高,焦虑感也时刻存在。但焦虑感也算一种压力和动力吧,有一点也不算坏事,起码能保持一种警醒的状态。只是不要被这种焦虑感乱了心性,难以静心写作。
    11你的作品里写了很多两性关系间的情感纠葛,笔力尽显女性的挣扎,对于近日在网络上爆发的关注女性的话题,你怎么看?
    中国的女性问题没什么好说的,一直是一个皮毛的状态,或者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过真正的精神层面上的提升与真正形成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反倒越来越成为被打压和嘲笑的对象。基本上所有的女作家都很反感被扣上女性主义的帽子,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社会究竟给了女性什么。
    这种网络现象有可能与人们长期积压下来的某种情绪有关,也可能是社会正在进步的一个折射面。总之,我们相信社会和人类总是要向着文明进步的吧,总不至于越来越倒退,大不了正在走的是曲线,所以我们只要相信时间就好。
    12作为北方人目前生活在南方,“北人南迁”给你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都很明显,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也许还是在北方更适合,因为和那里的土地才会有血肉相连的感觉,而不是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漂泊感。
    南方的绿色太多,看多了也会厌倦,还不如北方的一场大雪动人。但是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也许漂泊并不是坏事,因为故乡是远远地看过去你才知道那是故乡,就像一个亲人失去了你才知道他对你的重要。
    人就是这样的,所以,作为一个作家,还是去珍惜眼前能够体会和拥有到的东西最为重要,因为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成为你笔下的素材。一个作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不论你经历了什么,都不会白白经历。
    13你的家人会是你的第一读者吗?
    不会。我父母至今觉得写小说不是一个正经职业,也羞于告诉别人我是个作家。当然我自己也羞于这么说。我觉得其中的原因还是某种社会文化决定的,比如作家的经济状况,作家的社会地位,比如文学作品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众,以及作家本身就有的曲高和寡。
    14平时有哪些阅读偏好?有哪些喜欢的书及作者?
    原来读小说比较多,现在年岁渐长,开始喜欢读一些人文社科历史地理类的书籍。最喜欢的作家是福楼拜,最喜欢的书是他的《包法利夫人》。
    15你的物质观是怎样的,平时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我被身边的人称为是那种很寡淡的人,对华服美食兴趣都不大,也很少逛街,怕麻烦。物质上基本上是能饿不死就可以。
    我觉得每个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一定是让她最感到舒服的,比如我的话还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和寂静。我在人群里呆几天就必须退回到自己的空间里躲藏起来,因为在人群里呆久了觉得心性会乱,会疲惫,还是要在自己的空间里修养心性,平静安宁地读读书,写写小说其实就挺好。
    有时候想想,反正人都是要死的,怎么都是一生。
    16你最看重朋友的品质有哪些?
    真诚靠谱,重感情,不相忘。
    17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
    年岁渐长之后,我觉得亲人非常重要,和亲人能相守在一起,能心性安宁智慧,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算是幸福了。一个人不可能得到太多,这违背天地法则,一个人只能去做你最渴望最喜欢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