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培养一批本土评论家来关注贵州文学的发展与成长”——对话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贵州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索良柱

http://www.newdu.com 2018-08-07 贵州民族报 罗倩 参加讨论

    
    作家档案
    索良柱,布依族,出生于1979年,平塘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贵州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学习西方理论不能唯洋是从,更不能邯郸学步”
    记 者:一直以来,你对西方哲学和美学都有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枯燥无味的,你为何会选择学习西方哲学和美学?你觉得理论对于学术研究有何影响?
    索良柱:哲学、美学、西方文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既晦涩又枯燥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学习理论是一件值得去挑战的事情。在师大上大学期间,我对各种理论都很感兴趣,起先是读福柯、德里达,然后读萨特、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后来又读康德、黑格尔、柏拉图,我对他们的阅读没有遵从通常的顺序,完全是由着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这些抽象的、思辨的理论对我的思考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透彻地领悟某个理论观点或是在此基础上有新的认识和延申,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做学问需要充分的理论储备作为支撑,理解的深度来自于理论的高度。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以读,但想要更深入地看问题,仅仅靠感受是不够的,理论能够拓宽看待问题的眼界,前沿的理论会不断刷新现有的知识架构,为研究提供更多新的视角。
    记 者:你是文艺学博士、文艺理论教授,开设文学概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西方古典文论与美学课程。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否谈谈你对西方文论及美学的理解、实践与价值取向。
    索良柱: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回答“中国人为何要学习西方理论”。原因很简单,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必经的历程。现代化当然不等于西方化,但是,“现代”是在西方文明中生长出来的,要想理解现代并以此服务于我国的现代转型,学习西方理论自然成了“必修课”,在文学学科领域,具体体现为西方文论与美学等课程的设置。我们是现代人,不可能做一个古人,也做不了,古代与现代有很多矛盾与对立,有些人经常把“古代与现代”的对立置换为“中国与西方”的对立,这是很不明智的。学习西方理论不能唯洋是从,更不能邯郸学步。要不要学习西方理论,这是一个层面问题,而如何学习西方理论,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在学习西方理论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就否定学习西方理论的必要性。所谓“中国文论失语”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中国古代文论失效”的问题,用中国古代文论来阐释和批评当下的文学作品,可行吗?照搬西方理论固然不可取,但照搬中国古代文论也同样行不通。不管是面对西方理论还是中国古代文论,都有一个消化、吸收、融合与再创的问题,唯有如此,现代中国文论才有在世界之中“发声”的可能。
    记 者:很多人对审美意识都缺乏一个具体的概念,你能否简单阐释一下?审美意识又该如何培养?
    索良柱:简单说来,审美意识就是分别美丑的意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
    生活中几乎处处都渗透着人的审美意识,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哪件配饰都是一种审美判断,这种判断源于人的直觉,是感性的,所以审美是一种感性、感觉、感情,无需进行理性分析。审美的表达方式是“我觉得某个东西美”,是主观表达,而非“1+1=2”这样的公理。审美没有唯一标准,喜欢什么样的电影?痴迷于哪种类型的音乐?热衷于哪位作家的作品?这都是由每个人不同的审美倾向决定的。
    审美意识人人都有,而审美品位却有高低之分。审美意识无需刻意地去培养,需要培养和提升的是审美能力。让小孩子从小学画画、学音乐是为了培养他的审美情趣和提升他的审美品位。但如果揣着成为“大艺术家”的功利之心,就与审美无关了。美好的大自然也可以唤醒人的审美意识,许多农村孩子并没有从小接受艺术熏陶,但他们的审美能力不一定比那些学过艺术的孩子差。
    “如果贵州没有一支评论家队伍,就等于贵州在评论界没有自己的声音”
    记 者:你除了是一位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评论家,你个人在文学批评方面有什么样的目标和追求?能否谈谈教师和评论家之间思维上存在哪些不同?
    索良柱:目前还谈不上优秀,勤奋一点以后可能会“优秀”(笑)。经典作家与贵州本土作家一直都是我文学批评中最为关注的部分,对于省外一些活跃的作家也会选择性地进行评论。评论家的出发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对文本或作者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借作家作品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后面这种是评论家的一大需求,评论家会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选择评论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作家作品就成为了评论家表达自己的一个载体,评论家写作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写作,这与散文家写散文,小说家写小说一样,评论家通过评论来表达自我,只不过这种表达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是纯感性的表达,有时还需借用一些批评理论。
    想要做好文学评论需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大多数评论家都有自己重点研究的对象。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过多,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太现实的。尽管现在的课程强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如果教师能将自己最有心得的领域、最有心得的研究对象讲授给学生,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将他们带入一个新的领域,就能实现教师思维与评论家思维的融合。
    记 者:在你看来,贵州当下文学发展态势怎样?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又如何?
    索良柱:受地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贵州的文学水平整体偏弱。从作家队伍来看,贵州的作家队伍力量薄弱。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能收入其中的贵州作家仅蹇先艾与何士光。中国文学史的评判标准很高,能载入文学史,已经是对作家本身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肯定,但与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这样的大师级作家相比,贵州作家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弱。而且,从文学创作上来看,贵州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如蹇先艾的《水葬》、何士光的《乡场上》。贵州的长篇小说一直都不够出彩,这种局面到今天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
    由于贵州文学水平整体偏弱,贵州的文学评论起步晚、发展慢。虽然在文学理论领域,贵州也出现了几位知名学者,比如林树明老师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领域颇有影响力,但是在狭义的文学评论领域(对当下活跃的作家及文坛现象进行跟踪评价),贵州迄今尚未出现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评论家。这就导致我们在全国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贵州的作家作品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
    记 者:你对不少作品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你觉得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年来,我省正努力打造一支强劲的“文学黔军”,这一过程中,评论家应该发挥作用?
    索良柱:作家的写作是感性的,作品的意义很多时候大于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作家在创作时可以感受到某些事物,但不一定能知晓其中的意义,这时候就需要评论家进行解读。文艺评论在文艺作品与抽象的理论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对作家来说,评论只是一种参考。最理想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精神交往,互相交流与学习,切不可因关系亲疏导致评论有失公正。
    打造“文艺黔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可以把贵州作家队伍组织起来,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新生代作家。在评论方面,贵州也应打造一支文艺评论家队伍,建立培养体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创作与批评“一体两面”,强大的写作队伍可以为批评家提供创作土壤,同时,优秀的评论又可为文坛增添活力。良性的互动才能带来良性循环,因此贵州除了作家队伍要强大,评论家队伍也应做相应的工作。如果贵州没有一支评论家队伍,就等于贵州在评论界没有自己的声音,贵州作家的影响力就会缩小,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批评论家来关注贵州文学的发展与成长,关注本土文化。
    记 者:你曾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习,鲁迅文学院不仅培养文学评论家,也培养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这当中,你是否还有感兴趣的方面,会不会尝试更多的文学创作?
    索良柱:中学时期我对写作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进入大学以后,因为更多的时间是在研读理论,所以文学性写作就减少了,这也导致语感流失。对于评论家来说,如果有创作体验会让自己对评论对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能够更好的体会创作者的意图。有时候我也有创作的冲动,一些经历和难忘的人物也可成为文本的创作素材,但对语言表述没有信心,就没有去写。但我还是希望以后有所尝试,比如写写剧本,因为剧本的语言要求没有小说那么高。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可以相互交叉、互动”
    记 者:随着文学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体裁、题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现在有很多的历史小说、穿越小说等网络小说等风靡社会,从文学评论家角度,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索良柱:网络的发展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写,这是好事,但是换个角度看,却是没有了门槛。如果用文学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当下风靡社会的各类网络小说,很多作品的艺术水准是达不到要求的,在这种状态下,想要出经典作品就更难了。当然,我们大可不必瞧不起网络文学,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它。
    我希望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可以相互交叉、互动,生产出中国高水平的大众文学。精英文学十分小众,影响不了绝大多数的国民,我们要引导国民进步,那么就要对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影响。网络小说的一些写法、题材,传统文学也可以借鉴,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精英文学可以提升大众文学的水平和高度,大众文学也可让精英文学更加“接地气”,两者有互动有交叉有借鉴,也许能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记 者:伴随科技的进步,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人可写作、时时可阅读在生活中已成常态,新媒体对于文学而言是机遇还是阻碍?
    索良柱: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环境和生态,这是有利于未来文学发展的。新媒体大幅度降低了写作门槛,为许多爱好写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开辟了一个互动的新渠道。现在很多文学期刊都在运营自己的新媒体,不仅可以快捷地将优秀作品推荐给每一个读者,还方便收集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还可以挖掘部分有潜力的新生代作家。我们不应极端地去排斥新生事物,认为它与传统文学相悖,而是应该打破这种隔离,利用新媒体更好的发展文学。
    记 者:前面你提到可能会尝试写写剧本,你平时应该是看电视剧的吧?有关注网络剧吗?
    索良柱:看的,而且我看过的电视剧并不少。我以前每天上网的时间主要是用来看新闻,现在却是看电视剧。这几年在家里带小孩,很多时候小孩自己在一边玩,我拿起手机看电视剧。我看电视剧的时候主要是消遣,没有太多想法。特别偏爱的是谍战剧和破案剧,拍得相对好的抗战剧比如《壮士出川》《长沙保卫战》我也爱看。看国产剧,美剧看得更多。
    这几年网络剧兴起,我也是有所关注的。像去年的国产网剧《河神》《无证之罪》《白夜追凶》,堪称惊艳,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没想到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网剧可以出这样的精品。我原来对国产剧几乎是不抱希望的,但是这几部网剧的出现让我喜出望外,它们完全能够走出国门。文化产业做得怎么样,有一条红线,那就是看你的文化产品能否走出国门,而且走出去还要大受欢迎。其实,我始终相信,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有创造力的人还是蛮多的。
    “真正的经典著作需要沉下心慢慢咀嚼和品味”
    记 者: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文学阅读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人们也更容易习惯“快阅读”的方式,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读手机”和“读书”有哪些差别?如何在浮躁的社会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索良柱:电子阅读的方便快捷是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缺少耐心,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去阅读一本好书。事实证明,电子阅读这种“走马观花”的浏览方式是很难有所收获的,哪怕一天都在花时间看手机,最终收获的仅是一些资讯而已。真正的经典著作是需要沉下心慢慢咀嚼和品味的,有的作品甚至需要反复品读,反复琢磨,对待这类作品如果也用“快阅读”的方式,对其意义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表面。而且,长时间“读手机”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会带来肩周炎、颈椎病和眼疲劳等问题。
    表面上电子阅读对书本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也许当大家意识到电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后,又会重新捧起书本。在法国,传统阅读一直备受重视,即便在电子传媒很发达的今天,法国国民的阅读素质依旧很高,这与整个国民的阅读背景和文化重视程度相关。读书最终塑造的是国民的精神,所以阅读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尤其是年轻人更不应被电子产品绑架,而是学会沉下心好好读书。
    我们国家也已经注意到阅读与国民素质的关联,所以提出了要建设“书香社会”。整个社会确实比较浮躁,快速刷屏的电子阅读会使我们更加浮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设“书香社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能做的,首先是自己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其次,作为教师,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多阅读甚至爱阅读。实际上,要对抗“浮躁”,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阅读人文经典,胸中储备人文经典,自然就不去理会那些鸡汤文或毒鸡汤文,更不会轻易被自媒体贩卖的各种焦虑所左右。
    记 者:你曾说过“人生有限,精选好书读”,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学会“择书”,可往往很多人都迷茫于此,我们该如何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呢?
    索良柱:在读书的入门阶段,可以寻求老师或水平较高的人推荐书单,或者通过网络搜索相关领域的书单,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过程中,书中引用的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可能又能激起你的兴趣,你又会继续寻找相关书籍进行阅读,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想要学会“择书”首先要“读书”,只有去读书,读书多了,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一个作家,喜欢哪种类型的作品,喜欢哪一方面的理论。
    每个人读书“入门”的情况可能不一样。就我的经历而言,老师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念中学的时候,两位语文老师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进入贵州师范大学读书以后,又遇上了我的学术恩师林树明老师。刚进校的时候,不认识林老师,但是我们发的书里边,有一本林老师写的小册子《性别与文学》,随手翻翻,没想到我读起来很有兴趣,就这样被带入了文学批评的前沿领域。还有,期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整个本科阶段,《读书》杂志我是期期必看,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看。里边的一些好文章,对我有很多启发。
    “少数民族作家要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自觉地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
    记 者: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极为丰富和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你有何建议?
    索良柱:少数民族文学是我国文学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些大作家就是少数民族,比如老舍、沈从文、阿来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贵州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在作品中触及本土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等,比如王华、肖勤,这类作品为外界认识贵州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近年来,国家也为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出台了相关政策,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把握的大好时机。
    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要能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自觉地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为贵州文学发展乃至全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例如高坡非遗文化“射背牌”现已改编成舞蹈,是否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创作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呢?我想未尝不可。这样的文化宝藏在贵州的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如果能够深度挖掘、精心创作,也许我们也能也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