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在阐释视域中构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8-0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马涛 参加讨论

    以阐释的视域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进行反思,是构建对现实有解释力同时又有公共性的当代中国文论的重要路径。7月25—27日,第五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端学术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来自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界的多位专家围绕“阐释视域中的当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于文秀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主持。
    张江指出,阐释是一种生存方式,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上都是各门学科需要深入掌握的。解释、诠释与阐释是达成公共阐释的三个阶段:解者,分也;诠者,证也;阐者,衍也。分析性的解释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综合性的诠释是阐释确定性的保证,在此之上,才有开放性的阐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理论涌入中国,动摇了我们自主性的根基,强制阐释论的提出是对这一状况的忧虑和反思,公共阐释论则表达了中国学者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努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总的方向和追求是要在解和诠的基础上衍出文本的意义,进而建构更生动、更广阔、更深刻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
    阐释的公共性:理性与社会生活
    阐释是与整个社会生活乃至人类生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个人阐释变为社会阐释,由社会阐释上升为公共阐释,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阐释的公共性是一种主体间的公共性。于文秀提出,公共理性是文本阐释有效性的基础,阐释的公共性是文本意义生成的有效路径,阐释共同体是生命共在的主体。以公共理性的价值维度阐释文本意义,是最大限度保证阐释有效性,传播文学审美价值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选择。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楠认为,公共阐释是对于文本规定的共识性阐释,阐释的需求源于人类对本源性、整体性、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追问,人类对世界的阐释与自我阐释,在经历了圣哲阶段、宗教神学阶段、大哲阶段和众哲阶段后,公共阐释论揭示了当下阐释有效性的根据,即基于公共理性的规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通过描述符号在解释前、解释中、解释后的三种状态和意义生成的机制,展示出线性的解释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多元复杂的循环解释,符号的意义依赖于作为解释者的人,最终植根于丰富多彩的人的社会生活。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建军提出,文本阐释的本质是对话,阐释者是居间说话者,阐释活动是阐释者分别与文本和其他读者进行的两种对话。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明利通过分析卡维尔关于日常语言的特性,提出了文学作品透过日常语言展现的生活方式最终走向公共阐释的路径。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隋晓荻则援引黑格尔的三段式对应私人阐释、个体阐释和公共阐释三个阶段,提出思维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公共阐释的逻辑学基础。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研究员王艳丽提出,文学理论的任务是在丰富且个体化的文学创作中找出规律,将生命的感性表达升华为理性表达,公共性是文学理论的内在要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圣传认为,读者阐释与作者意图并非同步,这构成了文本意义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