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融通艺文成一家——邓乔彬治学述略(2)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符继成 参加讨论

    邓乔彬“学术之厦”的第二根“支柱”来自其诗学研究,代表作有专著《有声画与无声诗》、书稿《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以及“文化与诗”“进士文化与唐诗”等方面的论文20余篇。《有声画与无声诗》为邓先生首部实践其打通艺、文界限主张的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比较诗画异同的著作。它从表现对象、思想基础、社会功能、主体风格四个方面论中国古代诗画之异,从美学特征的融合、形象营造的趋同、艺术表现的互补、后期创作的相通论诗画之同,建构了一个严谨的中国古代诗画比较理论体系。《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为影响较大的诗学论稿,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重在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现代新诗的影响,实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打通。而“文化与诗”和“进士文化与唐诗”两组系列论文则采用“文化观照”的方法,从文化背景、内涵、历史等方面对诗、画、文及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并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第三根“支柱”为画学研究。代表作除横跨诗画两界的专著《有声画与无声诗》外,另有《中国绘画思想史》《宋代绘画研究》两本专著及一些论文。《中国绘画思想史》作于20世纪90年代,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的通史,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该书篇幅达140万字,大致以历史朝代为纵线,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切入,论述了从先秦到清代19世纪的绘画思想。其中既有宏观之史的描述,也有中观专题、微观个案的论析,全景式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审美风尚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在2002年的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评选中,该书从全国千余种著作中脱颖而出并获奖。2015年,该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学者出版社出版。另一本画学专著《宋代绘画研究》作于2002年,有近50万字,为宋代绘画的断代史。先生以其多年的画学研究底蕴,熟练地运用“文化画学”的阐释方法,对宋代绘画发展的文化环境与变化之势,唐五代到北宋绘画思想的转变,南北宋的主要绘画理论及绘画创作,辽、金、西夏和大理的绘画等论题作出了精准周详的论述。该书出版后,荣获广东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四根“支柱”是属于学术史范畴的学者研究,代表作为《吴梅研究》及与赵晓岚合撰的《学者闻一多》。《吴梅研究》系邓乔彬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为20世纪学术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在该书中,邓乔彬结合历史背景,首次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近代词曲大师吴梅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成就,并对其旧戏曲创作的结穴者和新曲学研究的开山者的地位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学者闻一多》一书撰成于1999年,其研究对象闻一多向来以民主斗士和诗人的身份而闻名,而他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著成就则往往为前者所掩盖或淡化。邓乔彬独具只眼,以闻氏的学者身份为关注中心,对其古代文学研究作文化的观照,全面评述了其学术研究的内容、贡献、思想、方法、历史地位和影响,对于现代学术史的完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以上五个方面建构起来的“学术之厦”,“门户”众多而又彼此相通。数十年来,邓乔彬以此为“家”,优游其间,既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观判断,又有苦心搜求、洞幽达微的精深之见。比如在《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中,他把秦汉以后的文化变迁和文艺发展规律,从时间与空间结合的角度,归纳为内外交融、雅俗循环、南北易位、代有所胜,从内容之变的角度,归纳为儒道相济、情理互制、天人合一、古今并出,两千余年的文化和文艺变迁大势,32字即基本道尽,显示出大气包举的学术眼光。而在专著《唐宋词美学》中,他将每一个专题几乎都写成了小型的“通论”,经常以诗、文、画之美学特征和流变为参照,在比较之中确定唐宋词独具个性的美学价值,“‘不惮其烦’地切磋琢磨,非捕捉到曲折精致的、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的形象不止”。贯通于他所有研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意脉,使他的学术体系具有了一种融通博大的“中国气派”。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邓乔彬治学虽然立足于民族本位,崇尚传统的“通人通儒”之学,但又兼具世界性的眼光。他认为:“古典文学虽有学科的特殊性,但同样应该并可以将眼光转向西方,积极地学习和汲取”,“文学研究向西方汲取是必然的、必要的,中西‘互相推助’一定能展示美好的前景。”因此,在他的论著中,又常可看到对西方文艺现象、理论、概念的阐述、借鉴与运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中西会通的特色。
    邓乔彬曾规划,要响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争取工作到85岁,再完成《进士文化与唐诗》《中国诗歌艺术思想史》《中国韵文学概论》,以及力图构建新体系、体现“一代之所胜”的《中国文化史纲》等著作。到那时,他倾注毕生心血、一字字码起来的学术之厦想必更加巍峨壮观。可惜天不假年,他于2018年1月30日离开我们,我们只能从现在已达12册的《邓乔彬学术文集》中摹想其规模形容了。
    邓乔彬曾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研究的结论是得自自己读书的发现,不尚空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点,当然也是他自己在研究工作中一贯的原则与追求。笔者相信,他穷毕生心血,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后辈学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学术遗产,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