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周长赋:戏剧给我很多我的回馈远远不够

http://www.newdu.com 2018-06-11 中国艺术报 蒲波 参加讨论

    
    剧作家周长赋
    “小时候爬树、爬墙看莆仙戏。古老的莆仙戏滋养我并成就我与戏剧创作结缘。 ”福建著名剧作家周长赋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觉得犹如一场梦,“梦中的我不断追逐希望中的自己,但总是追不上。我希望借助自己感兴趣的戏剧表达对社会、对人的认知,表达对文化、对美的理解,达到与社会交流的目的。 ”
    日前,来自北京和福建的戏剧界专家们云集福建莆田,在由中国剧协、福建省文联、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周长赋剧作学术研讨会”上畅所欲言。“我们希望中国戏剧界能够通过周长赋的创作,更多地关注福建戏剧。 ”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说。研讨会上,周长赋话语不多,谦虚地聆听了专家学者对自己创作的分析。
    近十年,中国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全国剧团争先恐后四处约稿,知名剧作家应接不暇,周长赋也是“稿约”不断。在戏剧评论家的眼里,他是一位才情横溢、勤勉不息的剧作家。翻开周长赋的荣誉簿:全国优秀剧本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剧作奖、话剧编剧金狮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以及剧目创作演出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优秀剧目奖……他是名副其实的戏剧界“获奖专业户” ,而且许多奖项是屡屡上榜。“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掌声响起之时,他对自己始终未为满足,依旧保持着谦逊、儒雅而低调的风范,以激情似火的追梦之心持续奔驰在不乏辛劳的编剧道路上。 ”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瑞发说。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周长赋生长的莆田,曾哺育了2345名进士、 12名状元和14位宰相,传承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学风。他把自己30多年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从熟悉的莆仙戏开始,旁涉话剧创作;第二个阶段,他在福州工作期间,研究、掌握、创作福建各剧种的剧本;第三个阶段,在他退休以后,开始京剧、昆剧剧本创作。近期首演的新编莆仙戏《踏伞行》 ,就是周长赋结合昆剧创作经验,对莆仙戏剧本创作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将周长赋的个人创作放置在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史上,可以发现他的一系列戏剧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启示意义总如明灯闪现。“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戏剧的急剧转折和突变时期,周长赋的莆仙戏《秋风辞》打了头炮。此后, 90年代,中国戏剧进入反思期和沉思期,周长赋没有缺席,他从莆仙戏民间故事的滋养里走出来,推出了莆仙戏《江上行》 ,这部作品演出时非常美,让当时的人眼前一亮。 ”原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在参加“周长赋剧作学术研讨会”之前一个星期,还重温了《秋风辞》 ,学习其中的编剧技巧。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坦言,自己是从《秋风辞》开始痴迷于研究历史剧创作的。薛若琳最喜欢的周长赋作品是话剧《沧海争流》 ,他说:“当代中国戏剧创作由于开始注重情节冲突,产生了一大批好戏,而《沧海争流》成功地利用人物的性格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作者一定是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因为光看《清史稿》上对郑成功和施琅的描述,感觉不出他们性格中的问题。周长赋抛弃了核心事件、中心情节,就靠两个人的性格反差,通过虚构两个小细节——很合理很真实,让一对生死弟兄最后变成旷世仇敌。 ”他认为,周长赋剧作的一大贡献就是对历史剧创作的正向突破。“历史剧创作,追求真实感有时比追求真实性还有可看性。我们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要做历史的孝子,不做历史的逆子。要用良心和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能还没把历史研究透,就浪漫起来。 ”
    在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中,福建剧作家有“三驾马车” ——郑怀兴、王仁杰、周长赋。“这三位剧作家都擅长历史题材,又各具不同特点。王仁杰就像一位儒雅文人,从当代历史和情感曲调来品评古代的良家女性;郑怀兴就像严谨的历史学家,从唯物史观出发,冷峻地品评历史过客的功过是非;周长赋则像一位政治良医,擅于透视和剖析岁月长河中芸芸众生的行止与灵魂。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说。戏剧文学之变,带来了戏曲之变。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当下要从周长赋剧本创作中的特性和变化中,去感受其突破的价值和坚守的可贵在哪里,从而更加清醒地面对当下戏剧存在的问题。“在‘要我写’成为当今戏剧界的一种风气的时候,周长赋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学者型人文精神并不多见。 ”崔伟谈道。
    在研讨会期间,每位专家学者都获赠上下两册《周长赋剧作选》 ,这是一套“迟到十年”的书,2017年年底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十余年前,周长赋准备出自己的第一本剧作选,选择了7个剧本,请郭汉城先生写好序言,然而因故耽搁了。“也好,时间帮懒人补充准备。 ”周长赋又增选了9个剧本,请熟悉的戏剧评论家王评章做了第二个序。“戏剧给我很多,我的回馈远远不够。我对家庭也是。遥遥想去:我的祖父曾以自己所知道的故事、传说哺育我,期望我成才;我的祖母在我写作《秋风辞》时,曾以八十高龄帮我带我的儿子;我的岳父母都是基层医生,难得在物质化的岁月,他俩还能以写作的女婿为荣。 ”周长赋一生随戏,以“平常心”做着一件“平常事” 。也正是对日常生活、身边人的深刻体悟,让他笔下的各种人物,能够鲜活地立于当下,拨动着当代人的情感和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