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听贺敬之讲了一个小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中国文化报 高昌 参加讨论

    
    贺敬之近照
    4月20日,我去看望94岁的诗人贺敬之老师,他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个解差,押解一个和尚,发配到什么地方去。中间睡了一觉,解差睡得很死,和尚把他的头发偷偷剃光,然后就逃跑了。等解差醒来以后,发现包袱在,刑具在,一照镜子看到那个光头,说和尚还在。于是他就纳闷了,说:‘我上哪里去了?’”讲完,老诗人感叹:“我们不能这样。不能找不到自己,不能没有自己的主体。”是的,故事里的解差固然可笑,可是我们文艺界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往往意识不到失去“自我”的尴尬,感受不到失去自己主体的悖谬。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自信的话题了。近年来,对百年新诗的梳理和总结,某些人士就有着跟小故事里的“解差”类似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态度,很值得深入思考。
    从五四时期到而今,中国新诗的版图星光灿烂,留下了一个觉醒了的民族的坎坷心路和精神谱系。站在21世纪的风帆下回望那些起伏波涛和跌宕风云,可以开列出一列很长的名单……今天检阅这支纵横诗坛的队伍是那么令人振奋。这些诗歌名篇有史料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更滋养了我们的诗歌精神……飘扬的是灵魂的旗帜,体现的是生命的光辉和重量。围绕百年新诗,我近年见过的新诗选本已经有十余种。每个选本都有自己的视角,但每一种选本也只能推选出编者眼中有代表性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部分诗人和作品,所谓“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而已。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编选眼光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勾勒出一个更加接近本来面目的新诗发展轮廓。但是,也有某些以纪念新诗百年名义出版的诗歌选本,过于关注个人视角的小情趣,甚至连历史上有人格缺陷的一些诗人作品也当做新的研究成果详细收录,却对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延安诗人、晋察冀诗人尤其是烈士诗人的作品多有忽略,甚至在评论中有意无意地贬低和漠视,这种态度和眼光是不公允的。
    谈论新诗,首先要谈论新人。新诗不是哼唱着温柔敦厚的古典节拍优雅登场的,它一亮相就是一个叛逆的姿势,一种战斗的表情。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新诗的时代意义,不仅仅是为中国诗坛带来长达百年的语言新变,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带来了理念上和气场上的崭新气象。新诗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流变,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科学与民主的时代风潮,席卷一切陈腐意识和朽臭观念。帝制的剧烈崩塌、中西文化的激情交会、今古文脉的对撞对流,带来的是 “人民文学”的时代景观。新诗的出现,是和新人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无论哪一种视角,我们的诗歌史都不能失去人民文艺的根本关注点,不能丢掉宝贵的人民情结,不能忘记跋涉的历程和本来的初心。今天研究百年新诗,尤其不要忘记那些用生命指尖弹奏着时代琴弦留下的一曲曲火焰一样的滚烫旋律。柔石、殷夫、陈辉、蔡梦慰等等烈士诗人的悲壮呐喊和深情咏叹,至今闪耀着夺目的灿烂光辉。但他们不是坐在书斋里小推小敲的高蹈名士,流传出来的作品数量也十分有限,甚至还因为岁月风雨而缺字漏句……但他们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诗人——不是把诗当做生命的诗人,而是用生命来写诗的诗人。那气壮山河的壮举、慷慨激昂的正气、斩钉截铁的立场、清白坚贞的品格,是躲在书斋里吟风弄月、叹花惜草的所谓名士们所万万不能及的。真实和真挚,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忽略了这样的诗人,所谓的百年新诗选本,就是不完整的。
    另外,某些新诗的研究者和他们的百年新诗选本,对新诗探索中的“传统派”一脉,采用极其激烈的漠视态度,这也是失之于武断和偏执的。20世纪初叶的新诗作者大声疾呼着“务去陈言”,宣示着“反对‘琢镂粉饰’”的主张,实际上更是以一种截然异质的扬弃姿态和文化自觉,对因袭沉靡颓唐的晚清诗风进行激烈反抗。但是,新诗的历史,是在不断自我完善、反思中前进、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新诗的闪光轨迹,并没有割裂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反而面对大喊大叫的“反传统”口号,顽强地承继和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精神。新诗亮相之初,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白话形式,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而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当年的新诗作者们尽管对旧诗普遍歧视和警惕,其中的很多诗人随后却又很自然地回归到对节奏、韵律等等传统诗歌技术的认同和实践。旧体诗的写作经验,对新诗而言并不是绊脚石,而是宝贵的营养基。可以说,从颠覆格律到重建格律,是现代新诗的一个基本的审美流向。对新诗格律化的提倡和尝试,也包括“古典加民歌”的认真努力,确实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亲切的审美期待和广阔的前瞻性、丰富的可能性。这种与史同在的美学探索,不应该被百年新诗选本所人为忽略。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百年新诗正是这样走过来的。回首来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当然不是盲目的自信。发展的过程虽然是曲折的,这种文化自信却是坚定的。文艺界的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确实很厉害,对这种思潮猖獗情况,我们要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说一个大大的“不”字。正如贺敬之老师讲的小故事那样,面对找不到“自我”的那位“解差”,需要发一声问:你的“本体”在哪里?你的“我”到哪里去了?或者再问一声: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