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从“被撇弃的砂子”到坚定的革命者——荒煤早期的散文创作(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1 文艺报 冷冰 参加讨论

    二
    荒煤的散文并不一味忧郁而阴沉,更有突破记录苦难、表达愤怒与力量的篇章。如《记十二月二十四日南京路》《十二月二十四日续》,以及《我们失去了什么》等描写群众游行示威,救亡宣传活动的纪实文章。《记十二月二十四日南京路》被他自己划定为报告文学,其实在情感上更像是散文。文章写的是1935年一群年轻的工人和学生游行示威的场面。在集会前, “……人是年轻的多,你用眼去望,可以望见那些眼睛里都有一样恍惚透明的东西——那是兴奋的热情,并且它显得异常倔强和沉静……”到了预定的时间,信炮响过之后,“人群涌成了一堆……如同疯狂的涌出了大陆商场,涌到南京路上去……”白色传单如雪片似的在空中飘荡,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声震天动地。“这声浪飘荡得很远,街道都像是震动了,电车和汽车都发出了惊慌失措的喊声来,混乱并且叫嚣。”但弹压很快就来,白人巡捕们用木棍敲击游行者,用皮靴蹂破传单,然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不要后退呀!不要后退呀!这呼声在每一个角落里凄惨但是愤然地扬了起来……像铺着一块坚固的岩石的海浪一样,粉碎的浪花旋即又聚集起来,又形成一个大的浪头扑了回去……人群狂乱的叫喊着又向南京路上涌。”然而手无寸铁的抗争,却必将付出惨烈的代价。“当他们又给雨点般扑下来的木棒击退的时候,女的,孩子和弱一点的倒了下去,人在人身上一排排堆积起来了。但木棒还是落在躺下的人底背上、头上,在下面,还有那笨重的皮鞋踢着。血!鲜红的血!鲜红的血在一些苍白的,但有一双胀红的眼睛的脸上迸流了!”这样力量悬殊的抗争,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但是鲜血不会白流,愤怒的火种会保存。“我不能说出我底愤怒和哀痛。我望着那很粗的木棒,在一些十多岁的小学生头上落下去,大的手掌撕扯着女子底头发,终于还看见了那迸流的鲜红的血……有人走么?我相信没有,我只望见头部流着血的被逮捕走了。”这篇写得紧张激烈、饱含了作者炽热感情的篇章,展现了1935年危急的形势,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救亡压倒一切,忧郁和阴沉的调子,自然要让位于愤怒和抗争,哪怕是不免会失败的抗争。
    1936年发表的《我们失去了什么》,写的是文艺界一次抗争。1936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实验剧社上演夏衍的独幕话剧《都会的一角》,剧本结尾处有舞女之弟、11岁的小学生读教科书:“东北以东三省接俄国东海滨省,及日领朝鲜……”因为这样的台词,竟被租界工部局下令禁演。东北沦陷后,中国人便不能说那里是中国领土,即使读教科书,也不可以读这段话,这便是1936年中国社会惨痛的现实。荒煤以当事人的身份,记下了这样的一幕。那是一个雨天,作者去看戏,而坐到剧院角落时,“幽暗的灯光觉到有些儿悒郁”。他的笔下也有略欢快的时候,不过那只是桥段:“幕不多时开了,第一个戏是《都会的一角》。可是,不过是开演了一刻钟的光景,幕忽然落下来了。一个演员坐在那里,半边身子还在幕外边,他缩了进去,惹得观众莫名其妙地笑了,谁都猜到剧是没完的。”喜剧的笔法呈现一抹短暂的亮色,和后文形成对比,构成文本的张力。接着 “没有人出来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观众的议论声在每一个角落里飘扬起来”。然后有人宣布“现在有特殊的原因,暂时停一停”, 却“越发叫观众不安了,议论的声音一阵阵发酵地使剧院里弥漫着疑惑和惊异了”。最后等来的却是剧团全体人员一同沉静地站在了台上宣布谢幕。原因就因为里面那句 “东北是我们的”台词。大家先是愤慨,继而唏嘘,深味了亡国的屈辱。作者笔下是这样写的:“然而我记得,我没有一颗泪珠!只是燃烧,只是愤怒的燃烧,燃烧完了我眼内底泪滴了。”无泪胜有泪,怒火在燃烧。走出剧场,荒煤抓着两位失去故乡、流浪到上海的东北作家舒群、罗烽,战栗苦笑着说出沉重的那一句:“东北不是我们的!”热泪随之涌出。这句心口不一的话,其中满含悲愤屈辱,含义却更加深刻:敌人竟不允许我们说东北是自己的领土,我们却怎能忘记!和《记十二月二十四日南京路》相比,此文喊出坚决抗敌的心声。在抗争中,一个革命青年负重成长,并在不断的洗礼中日益成熟与坚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