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古都怀想与风俗呈现:北宋诗歌中的洛阳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艳萍 参加讨论

    市民心态的细致写实与城市风俗的生动呈现
    作为陪都,洛阳地位的确认常常和帝王的巡幸活动紧密相联,宋太祖曾于开宝九年举行西京郊祀活动,真宗也曾多次巡幸西京并举行酺宴。景德四年二月在西京“诏赐酺三日”,“御五凤楼观酺,召父老五百人,赐饮楼下。”(《宋史·真宗纪》)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己丑,御五凤楼观酺”。(《宋史·真宗纪》)这些活动常常作为陪都荣耀和盛世大典刻印在文人的记忆中,不断地唤起他们对帝王再度巡幸的期待。如苏舜钦在诗中说:“早晚金舆此游幸,凤楼前后看山河。”(《游洛中内》)张咏在诗中说:“翠辇西巡未有期,玉楼烟锁凤参差。可怜三月花如锦,狂杀满城年少儿。”(《洛中》)邵雍在诗中说:“不见君王西幸久,游人但感鬓空华。”(《春游五首》其二)“二月方当烂漫时,翠华未幸春无依。”(《春游五首》其三)“痛惜汾阴西祀后,翠华辜负上阳天。”(《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三)“不见翠华西幸时,临风尽日独惆怅。”(邵雍《同府尹李给事游上清宫》)诗歌中具有了强烈的主体情绪,突出自身和西京之人的“痛惜”“惆怅”“但感鬓空华”等情感。这种“望幸”心理正是基于对皇帝威权和对洛阳城市地位的强烈认同,体现了文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他们已不再是西京城市中的客居者,而是深深融入这座城市之中,并与这座城市同悲喜,共荣辱。
    宋代洛阳文人在诗歌中对城市风俗投入了更多热情,他们和市民一样去游园、赏花、戴花,亲身体验着城市的热闹与繁华。洛阳园林众多,邵雍在诗中言:“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春游五首》其四)“洛阳相望尽名园,墙外花胜墙里看。”(《洛下园池》)而且这些园林不闭园门,外人亦可前去游赏。城中种花、赏花、戴花、游园的习俗相沿不衰。欧阳修在《风俗记》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种花、赏花、戴花的风尚进一步增强了洛阳城市的闲适游乐色彩,各种以“花”为主题的活动在文人笔下得到了生动再现,所有的节日已淡去其个性习俗,转换为共同的赏花之乐。
    牡丹更是深受人们喜爱,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诗歌里都具有冠压群芳的意义。“花谱名将第一论,洛中最是此花繁。”(李建中《题洛阳观音院牡丹》)“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其二)“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牡丹花发酒增惯,夜半游人犹未归。”(《洛阳春吟》其三)“三月牡丹方盛开,鼓声多处是亭台。车中游女自笑语,楼下看人闲往来。”(《春游五首》其五)在集体赏花活动中,人们已暂时淡化了各自的身份之别,共同释放了自己的生命热情,花之美丽与花之短暂又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自我感性生命的珍惜与留恋。头上插花戴花成为城中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平民士人集体参与的习俗。司马光的“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其三)、邵雍的“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插花吟》)等诗句,都是洛阳人赏花爱花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