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古都怀想与风俗呈现:北宋诗歌中的洛阳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艳萍 参加讨论

    北宋时期,洛阳作为西京,曾有大量文人来此,或是分司任职,或是致仕退隐,或是漫游访友,或是闲居养疾。他们生活于这座城市之中,目睹、游览这座城市的山川形胜、文化遗迹,亲身感受这里的氛围,并以诗歌描摹出这座城市的形象气韵与风物习俗,书写出置身其间的种种感怀,构建起文学世界中另一重意蕴丰富的城市图景。
    城市形象的宏观勾勒与城市盛衰的深沉哀叹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给人的总体印象。北宋诗歌中洛阳城市形象的关键词是“帝王都”“旧帝都”“古都”等,皇权的威严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特殊的荣光与雄伟气度。“帝王都”既是对其历史的真实表述与由衷颂扬,亦融入了置身其间的无限自豪感,而山川地形之胜、华美的宫殿、遍布城中的名园、云集的贤俊等则是对帝王都的具体诠释。穆修在诗中说:“西京千古帝王宫,无限名园水竹中。”(《过西京》)邵雍在诗中说:“文物四方贤俊地,山川千古帝王都。”(《闲居吟》)整座城市仿佛穿越了悠长的岁月,以亘古不变的形象屹立着,雄视古今,宠辱不惊。刘攽在《西都大内作》一诗中说:“旋宫千万门,层城十二衢。佳丽帝王州,爽垲神明区。”韩维在《登上东门》一诗中说:“朝发上东门,回首望帝宅。宫城镇大野,瀍洛去不息。”无论是近观旋宫层城,还是远眺宫城大野,在空间的延展中,洛阳城市的现实景观和郁勃气象已清晰呈现。
    诗歌也聚焦于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使其过往的繁华与现实的光采相交相融。邵雍在诗中说:“洛阳自为都,二千有余年。举步图籍中,开目今古间。”(《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洛阳已有悠久的作为都城的历史,漫步城中,仿佛置身于图籍之中。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川风物亦古亦今。司马光在诗中说:“古来都邑美,孰与洛阳先。”(《送王著作西京签判》)“西洛古帝都,衣冠走集地。”(《留守太尉相公就居为耆年之会承命赋诗》)“西都自古繁华地”(《和子骏洛中书事》)“古”“旧”等词为那些山水风物、殿阁亭台铺上一层沧桑厚重的底色,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与唐代文人较多关注洛阳的汉魏故城、金谷园等遗迹相比,北宋文人更喜欢对洛阳城市的盛衰进行整体观照并抒发怀古之悲。苏舜钦在诗中说:“洛阳宫殿郁嵯峨,千古荣华逐逝波。”(《游洛中内》)蔡襄在诗中说:“洛阳平昔多豪俊,惆怅埋魂不可招。”“山川满眼闲宫殿,草树迷人旧市朝。”(《过天津桥》)那些宫殿依旧高大巍峨,而一代又一代人所追逐的荣华却已随流水逝去。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英贤豪俊,也早已魂归黄土,不可招还。山川满眼,草树迷人,自然界的一切似乎从未改变,而洛阳城却经历了几番兴亡盛衰。“荒垣坏堵人耕处,半是前朝卿相家。”(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八)“前朝无限贵公卿,后世徒能记姓名。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般声。”(《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一)那些前朝卿相已杳无踪迹,只让人们徒然地记住姓名而已,他们的高堂华屋也在无情的时间中化作了荒垣坏堵或普通耕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显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无常和一切繁华富贵皆是过眼云烟的虚幻。“千百年来旧朝市,几番人向此经由。”(《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九)朝市如旧,而经历的人一代又一代不断更迭变换。在无数兴与废的历史场景的重叠映衬中,深沉的感慨不言自明,过去与今朝名利争夺的意义亦因此消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