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讲传承——一个农民儿子的深情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 赵泽琨 著 2018年2月 人民出版社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一书作者赵泽琨从一个守望者和记录者的视角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过程。书中讲述了赵泽琨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为农民发声、一个媒体人如何践行自己的良知、一个父亲如何影响了自己女儿的故事。字里行间,让人读出了一份浓重的情感传承。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源于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作为农民的儿子,年少时赵泽琨拔韭菜换鸡蛋、拿鸡蛋换学费、驮大米换粗粮、卖菜卖豆腐、在公路边的地上,以自行车脚踏为枕......那些艰辛的岁月,无一不是浴火涅槃。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便收获了什么。也许那些磨炼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它的魅力,但是赵泽琨传承了农民的质朴与坚韧,这些吃苦耐劳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在他需要的时候,默默的破土而出给了他力量。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赵泽琨更加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民的不易,并且时刻心系着这片土地,热烈又真诚地去关注它、爱护它。 《八百公里跟车记》给赵泽琨带来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荣誉的背后便是这种精神传承所带给他的巨大力量,让他不惧严寒坚持跟车采访。在菜车上,他与麻袋为伍,亲历农民运菜户的无奈与艰辛,一举揭开北京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断货背后的真相,扭转了全国“路卡路霸”的不正之风。 赵泽琨始终把农民的冷暖挂在心上。“农村改革到底难在哪?”“问题在下面,根子在部门。”统观整本书,并没有浅显的单独报道某件事,而是抓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引导性的报道真正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报道农民最想知道的问题,反映农民的呼声,就像作者所认为的新闻是传播,更是服务。在提到民办企业家时,赵泽琨呼吁民办科技实业家们为9亿农民多办实事。一个记者的使命感与家国情怀溢于言表。“对于那些‘等米下锅’或吃惯了公家派饭‘难以维持’的科研单位”作者也是毫不客气,一针见血、犀利的讽刺和谴责,这种良知与使命感对当下部分媒体人来说,更是一种鞭策。 赵泽琨对农村发展及改革的热情参与和思考,让人为之动容。面对粮食市场的“冬眠”现象,赵泽琨在文章中用了“最让人痛心的是全国进城务工的7000多万人断了口粮”,作者作为一个记者,完全的站在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立场上,痛心疾首的感触振聋发聩。他说自己的朋友张文祥古道热肠,把别人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办,孰不知他自己本人才真正是把别人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办。 对农民的牵挂和对待艰苦生活的不屈态度,也从心底里培养了赵泽琨面对权贵威逼利诱时,刚正不阿、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品质。这是一个记者的良知,更是一个记者的尊严所在。在新闻领域,舆论监督不易,在追求真相的背后,黑势力围追堵截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能像赵泽琨这样“难缠”,实属难能可贵。 赵泽琨也将自己的这份执着与坚守传递给了时代。在反映“三农”的新闻报道上,赵泽琨着实给媒体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课。在书中,对于如何做一名记者,如何增强与人沟通的底气,如何把专业、枯燥的报道变得有趣......对于众多媒体方面的经验及困惑,赵泽琨毫不吝啬的一一传授及解答,实属媒体人的良师益友。 精神力量的传承也体现在赵泽琨父女身上。对女儿赵黎音来说,父亲赵泽琨是她不折不扣的偶像。他的勤奋完全投射在了女儿的身上,以至于上课迟到说生病,老师相信她而不相信别人。最优秀的人往往就是最勤奋之人,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在灾区酷暑没有空调的情况下,赵泽琨完成了21篇系列报道;采访回京,火车晚点到夜里三点多,因为收入低,大家等五点多的头班地铁启动纷纷回了家,赵泽琨却回到单位写好了报道并于第二天见报......在这样勤奋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怎会不勤奋? 赵黎音说:“我爸就是这样,什么都要比别人厉害,什么都要比别人强。”为人父的这种个性,无形中在女儿赵黎音的心中也种下了要强的种子。生活中,子女借着父母铺好的路一路前行,屡见不鲜。赵泽琨一路从记者做到总编,女儿赵黎音本可以借助父亲在北京过自己的舒服日子,然而她却先是在香港辛苦地开辟着自己的新天地——学习英语、粤语,申请研究生双学位,如今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着全世界最好的汉学家做研究。她还说:“当年的他和现在的我,其实就是一个人。”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