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贺享雍的土地之痒

http://www.newdu.com 2018-04-18 文艺报 舒晋瑜 参加讨论

    《土地之痒》写出了贺享雍的心中之痒。农业合作化、包产到户、土地流转……这些对我来说何其陌生,何其遥远,我以为自己一定会对这样农村题材的作品望而生畏。然而仅仅一天时间,我看完了《土地之痒》,为主人公贺世龙的喜而喜,为他的悲而悲。
    我相信贺世龙对土地的爱,就是贺享雍对土地的爱。只有这样对土地充满感情的人,才能写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间经历包产到户、分得土地的巨大惊喜,到种田倒赔本,再到城市资本的强势进入时,写出农民在反复的土地得失中的无奈与无助。一个“痒”字,道尽了贺世龙对土地的酸甜苦辣,道尽了贺家湾乃至数亿中国农民在土地政策的不断变化中,复杂而艰辛的心路历程。
    作品以农民的立场对多年来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农耕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集中、引入新技术、工业化道路都是可以探索的途径。然而,资本的力量是看不见的,人们内心的欲望也逐渐被激发,让我们看到面对诱惑和利益,坚持或放弃、顺从或抵抗的众生相,贺享雍带着一腔挚爱和深情,冷静而大胆地切开土地的肌理,让我们看清日常生活中掩盖的淳朴、善良以及欲望和贪婪,表现出作家非凡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创作功力。
    贺享雍有着40年和家乡黄土地打交道的经历。从血脉到肌肤,他身上的每一处都打上了鲜明的、难以磨灭的农民印记,也注定了他下笔即关注民间疾苦,同情底层民众的民间写作立场和农民发言人的身份。他的小说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天然地带着乡土的气息。他的视野宏大,笔法老到,在剧烈的社会嬗变和故事演进中,那些来自农村的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操持着属于他们的语言,留下了让人过目难忘的鲜明形象。夫妻关系、妯娌关系、父子情、兄弟情……小说中人物有一个口头禅:“弟弟兄兄的,又不是外人……”“弟弟兄兄的,说那些做啥子?”贺世龙不计得失,始终表现出“长兄为父”的担当、质朴和善良,他对土地那份虔诚的爱让人敬重;二弟贺世凤的自私自利,贺世海智慧或圆滑的处世风格,儿子贺兴成“啃老”的种种表现……如果不是根扎在农村,作者写不出农村家族观念之深,更写不出那些种田的细节:“他走到犁头前面,让牛后退了一步,然后弯下腰,把犁扣扣在了犁杆第三个扣上,过来重新扶住犁把,让牛拉着犁头走了。这时,世龙才感觉到犁铧吃进了生土里,从铧尖发出的声音,不再是听惯了的沙沙声,而是一种熏染的嚓嚓声。世龙满意了……”这段耕地的细节,相信现在、包括将来年轻的作家们不会再有这么真切的感受和描写了。文学描述需要对生活的身心融入与细节体贴,正是这一点让贺享雍的作品胜出一筹。
    《土地之痒》只是贺享雍“乡村志”系列的其中一部。此前,他曾创作了《后土》《良心》《天眼》等系列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手法描述当下农村,从不同角度呼唤大家关注三农问题。他承袭了鲁迅乡土题材小说沉重艰巨的使命感,既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辛苦和呼声,又未沉缅于此,而是努力发现并赞美出现在农村的新生活,更真切、更鲜活、更丰满地表现新农村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在写完长篇小说《拯救》以后,贺享雍曾暂停写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和田野调查报告。这些研究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重新去思考曾经经历过的乡村生活。当他读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好像一下子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他一直在思索、寻找一种能更深刻、更全面系统和更大容量、具有史诗性的文学文本,来书写共和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村记忆和乡村经验。而选择系列长篇小说的形式,共同的主题和大容量,可以将中国乡村60年所发生的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件,都收入其中,构成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乡村的历史面貌。小说虽然是以一个村庄为舞台,但因为它卷轶浩繁,各个阶层和各种性格的人物,在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每卷虽然只是讲述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情节主线,但因各卷人物的交叉和故事的相互呼应,又容易让读者构成整体感觉。全书线索重重叠叠,情节纷繁复杂,分别涉及农村土地、乡村政治、民主法制、医疗卫生、家庭伦理、婚姻生育、养老恤孤、打工创业等诸多领域,气势恢弘、结构宏大,几乎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当代农村生活的历史图景。
    “乡村志”系列长篇小说是一个农民儿子献给农耕文明最后的挽歌,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写真集”,同时也是一个改革时代农民痛苦而复杂的心灵史。为时代立传,为农民发言,是贺享雍在“乡村志”创作中秉持的原则。他摒弃了先前的轻松、明快,具有“狂欢”性质的“简约叙事”,而走向了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既是现实主义的,又不完全是现实主义。评论家向荣先生把它称作“具有本土特色审美化的‘地方性知识’,即方志文学传统”的回归。
    相对于《土地之痒》,“乡村志”系列第二部《民意在天》,重点写了职业高中毕业生贺端阳回到农村,一心想当村主任的三次竞选经历。《土地之痒》中的村长贺春乾,到了第二部中成了老谋深算的人物,贺端阳有能力、有热情、有政治敏感,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但他也有多数年轻人会有的缺点,盲目、天真且头脑简单、易冲动,始终斗不过贺春乾力保的原村主任贺国藩。但是,他的参与竞选,尽管每一步都有诸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为依据,实则也采取了一些请客、行贿(送烟)等不正当手段。全书写了贺端阳费劲千辛万苦参与三次竞选失败,却在尾声部分发生了戏剧性转折,通过去人大上访,完成了贺端阳的梦想,顺利当选村主任。
    《土地之痒》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懂风水和算命术的贺凤山。当周边村子遇到生老病死、修房造屋等人生的紧要大事,或难以用常识性逻辑推理来解释某种行为的时候,都会去找贺凤山。《民意在天》中也有一个神神道道、只知看书读报的人物贺贵。作家赵本夫曾说,好的作品一是要有一种宗教感。这里的宗教,不是基督教或是佛教,是一种执著,让人崇拜的精神,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二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但作家仍然会呼唤,呼唤善意,呼唤完美,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产生对理想对前程的一种渴望。这段话用于理解这些人物的存在,应该恰如其分。
    在“乡村志”系列作品中,方言土语的运用给小说烙上了深刻的四川印记,比如在《村医》中运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将故事叙述出来,既为方言土语的发挥制造了氛围,又呈现出独具四川地方经验的叙事方式。贺享雍在创作中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地域故事作为书写对象,便义无反顾地尽情展示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地方性知识在作品中得到审美彰显。“我很喜欢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尽管它很贫穷。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沿革、风土民俗都了如指掌。我更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正因为热爱,我才替他们忧,替他们愁,替他们喜,替他们乐,洞悉盛衰,呼吁变革。”贺享雍深情地说。
    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表达,始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什么样?贺享雍的创作为当代作家如何深入农村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他和农民血脉相依,同悲苦,共欢乐。他的写作,除了文化和乡情的关怀,更表达了对乡土的忧思,表达了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被治理和被规划以及被衰亡,这种真切的现实感,在当下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中,是非常匮乏的品质。也因此,贺享雍的写作对当下文学界特别是农村题材创作,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