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失落深山的脚印》,为我们学习、研究瑶族历史文化打开了新视野。 这部著作是刘满衡历时13年编著完成的,它的出版发行对促进瑶族的文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3年的光阴荏苒,刘满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为自己的思维理性和智慧情感注入了新的风景。《脚印》用坚实而稳重的审美视角,遴选了一些与瑶族文史相关的论文与专著,和他自己对瑶族文史的论述,组合成一部调研与论文相互辉映的、图文并茂的瑶族文史专著。 30多年前,刘满衡在瑶山挂职乡党委书记期间,已经燃起了对瑶族乡亲和瑶族文史的浓烈热情,并开始了他先后几十次走进瑶山的坚实脚步。1986年,他撰写的《瑶山在呼唤——常宁蒲竹瑶族乡的调查与思考》就表现出对瑶乡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说《脚印》图文并茂是恰如其分的。全书110多万字,500余幅图片,这充分体现出刘满衡对历史、对读者极端负责的意识,也反映出他极强的组织能力与文字驾驭能力。 纵览《脚印》全书,作者把瑶族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考,瑶族文化、宗教、民俗研究,海外瑶族纪事,与瑶族相关的文化成果,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与渗透等内容都涵盖进来。所选文章及其构架,体现了作者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缜密而完整的思维逻辑和对瑶族文史的全方位了解。 《脚印》中的文章,有着极为详尽的注释及说明文字。这些文字都是有据可查的,都曾发表在可靠媒体上。这提升了《脚印》一书的文献价值。如果没有对瑶族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和细致研究,这些文字出自何种著作、何种版本、何种源考,以及注释对象与其他同类的相似与区别等内容,不会这么全面到位。在这背后,显示的是刘满衡对瑶族历史文化的情有独钟,以及他在瑶族历史文化领域的宽阔视野。 《脚印》为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文献,为该领域研究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痕迹。刘满衡不是专门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者,完全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完成了作为专职学者未必能完成的研究工作。 《脚印》从磨难与艰辛中走来,向读者中走去。中南民族大学吴永章教授在序言中说,编著者“十年磨一剑,丹心系瑶山”,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这十多年来,作为一个见证者,我看到,刘满衡经历了病痛的折磨、编刊的繁忙,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努力把《脚印》编好。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希望《脚印》如一缕清风,吹拂更多读者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