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把一本书放在枕边,睡前时不时读几篇,这本书无疑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的书不多,特别是散文。当下发嗲倒胃或阅读让人感到疲劳的散文不在少数,很大程度滋养了人们的小视与挑剔情绪。然而,我读吴宝三的散文却是个例外。 《吴宝三散文选》(华龄出版社出版),收入散文140余篇。第一辑《良师益友》,作者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深情回忆母校北大中文系十一位中外闻名的教授以及当代著名作家、艺术家等,怀念和他们在一起相处的那些日子,真实感人,许多史料鲜为人知;第二辑《心家在乡土》,皆与呼兰河畔故乡榆树镇相关的篇什,解不开的家乡情结;第三辑《凤尾丝兰正开时》,描写了改革开放身边的人与事。第二、三辑中还有一大部分内容,围绕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个主题,从狭义生态到广义生态,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从人文心理到大众心态,讴歌并咏叹了自然界多样性的美丽与缺憾,赞颂了人民群众自立、自信、自强的奋发精神。 这些散文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心声、心语、心悟,乐观、向上、自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中国梦的新期待。如写人物的《老王科长》 《李老干部》 《活得乐和的人》 《乡下人》 《老牛倌》;写乡愁的《遥远的歌声》 《打房草》 《心家在乡土》 《兴凯湖畔桃花源》 《瓜园远去的背影》;写生态的《小兴安岭的“欧洲小镇”》 《走进威虎山》 《桥头花园》 《还鸟一片天》 《我的家园,大森林》等。《桥头花园》曾获人民日报生态环境征文二等奖。在这本散文集中,写人物的“笔墨很活,人物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严家炎评语)。写故乡的,这是“从都市喧闹中,抽身和乡土、普通灵魂精神对话的结晶,是作者心灵深处‘过去时’记忆的诗意闪回。尽管每一篇写得很短,往往只写一个历史瞬间、细节、片段或一件小事,但组合起来却是一个作家的精神成长史。集子中的散文,无论写人还是写事,作品不过分追求精巧婉约与象征隐喻等高难技巧,而以浑然天成的无技巧为目标,形成了朴素自然、明朗清新的品格(罗振亚《朴素的力量》)。 以我对吴宝三先生的了解,他写人物散文(尤其是写生活中平凡人物)的成功,固然是他笔底的功力与慧眼识珠的因素所致,更重要的是他谦和、亲切、幽默、真诚的性格,使他与生活中的各式人物都能交谈、交流,亲密无间,因而能够捕捉到各式人物身上最典型的细节加以提炼、表达,因而下笔就写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与道德亮点。从吴宝三散文中细节刻画与描写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性光辉,应该是他散文的灵魂。他的散文能打动普通人,且得到他们的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诸如《他们三题》中,现场考察农民工当即拍板录用的“张十七”,就是这位木匠出身的工段长,嘴里一句“我是山里人,想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你说这是不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立马将“这一个”具有改革意识的工段长形象写活了。 书中每一篇散文皆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都有“我”在,“我”是切入点和思想内核,折射着现实与时代的投影。这些故事听起来那么亲切、动容,好似作者和读者在面对面的拉家常。作者在描写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关注,对他们在改革开放年代命运的变化,给予了特殊的关照与赞赏。我以为这是作家接地气倾注真情的一种大众书写。从选材到情感,再到语言所表现的朴素和力量,或许能为散文的发展空间有所启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