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小说创作聚焦种族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难、政治冲突和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关注种族与文化、家国前途与人类命运,展现了文学的若干宏大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宏大的文学主题背后,一座座文学“小城镇”星罗棋布,小城镇成为当代美国小说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地。 20世纪初,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将小镇生活置于城市化大背景最前沿,书写城市化过程中因为固守传统价值观而与工业化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群小镇“畸人”形象,创立了现代美国文学的小镇文学传统。安德森之后,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聚焦其故乡小镇“牛津”,将安德森开创的现代美国小镇文学传统发扬光大,书写了“约克纳帕塔法”传奇,享誉世界文坛。 20世纪60年代末,当英语世界的小说创作钻进语言实验的“死胡同”而一度濒临“小说之死”的危机状态时,美国的小说创作反而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学主题。究其原因,这与美国当时国内的社会形势密切相关。一方面,在经历了反文化运动、反越南战争和女权主义运动之后,整个社会趋于保守,转而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逆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批中产阶级“逃离”城市,移居大城市的卫星城或小城镇,渴望恬适、安静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小说的读者市场渴求一批关注现实问题的作品问世,渴求文学创作在社会大转折的时期切实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因此,美国的小说创作自20世纪70年代初回归现实主义轨道,聚焦困扰后现代时期民众的现实问题,有关小城镇生活的当代美国小说也因而开始涌现。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是一位专门描写族裔小镇生活的当代美国杰出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不同于先前的黑人作家。在讨论种族与文化冲突问题上,她采取“向内看”策略,将视角转向黑人社会内部,聚焦黑人内部冲突,以此探讨种族与文化、家庭内部冲突、女性成长等问题。从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中莫里森的家乡小镇俄亥俄州“洛雷恩镇”和小说《秀拉》(1973)中的“梅德林镇”,到《乐园》(1997)中的“鲁比镇”,再到小说《爱》(2003)中的东部小镇“丝克镇”和小说《家园》(2012)中主人公弗兰克的得克萨斯州家乡小镇,莫里森的多部作品均围绕其小说主人公居住的小镇进行故事讲述,书写美国黑人生活变迁的百年历史画卷。 有趣的是,从莫里森的求学经历来看,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莫里森专攻福克纳和伍尔夫的小说创作研究。显然,福克纳的文学创作风格深深影响了莫里森。与福克纳专注于其家乡小镇进行文学创作有所不同,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主要聚焦于美国小镇的黑人社区生活。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福克纳的小镇书写风格。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也是一位深受福克纳创作风格影响的小说家,被誉为“女福克纳”。她不但从福克纳的创作中继承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技巧,反映当代美国社会现实,形成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而且也承继了福克纳的小镇书写传统。在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和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中,欧茨将小说背景地大多设在纽约州或新泽西州的某个小城镇,聚焦美国东部小镇生活。例如,小说《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1996)讲述纽约州北部“以法莲山镇”的商人马尔瓦尼一家因女儿遭受强奸而造成的家庭变迁;《天堂的小鸟》(2009)聚焦纽约州一座虚构的小城“斯巴达”的一次谋杀事件所引起的两个家庭的爱恨情仇;《被诅咒的》(2013)描摹20世纪初期纽约州小镇“普林斯顿”几个家族一系列不幸事件。欧茨谙熟校园生活,了解东部小城镇的生活百态,暴力、罪恶、性别问题、种族冲突、阶级矛盾等社会现实问题在其笔下的小城镇中均有反映。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无论是社会名流、政客、学者、商人和神父,还是底层民众,欧茨均着墨刻画。欧茨的小说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全景图。 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主题描写方面,唐·德里罗塑造和刻画的“铁匠镇”是当代美国小说中一座具有样本性的文学小镇。1985年,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出版,引起轰动,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作为小说故事情节的背景环境,“铁匠镇”是众多美国小城镇中的一座普通小镇。小说主人公杰克和他的家人过着中产阶级的恬适生活。镇旁高速公路上一次偶发的交通事故致使有毒气体泄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带领家人驱车逃离途中,杰克下车加油,仅仅暴露在有毒空气中不到两分钟,就不幸吸入有毒气体。对死亡的恐惧引起杰克内心强烈的恐慌。毒气扩散之后,虽然一切归于宁静,但从小镇的山顶观赏落日,巨大无比的后现代落日景观显得“格外壮观”。 其实,《白噪音》中杰克的死亡恐惧代表了全人类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死亡恐惧。二战之后,世界各国聚力发展经济,然而,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结果,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灾难频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已成为后现代时期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代美国小说家们将后现代社会生态问题付诸笔端,用文学的形式引导社会和大众关心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部典型的环境污染警示作品,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告诫人们生态灾难随时都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 而在描写家庭冲突方面,小镇同样是重要的故事发生地。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纠正》(2001)聚焦传统式美国家庭在当代美国的彻底坍塌。小说将故事的主要背景地设于美国中部小镇 “圣裘德”。小说中,年老的兰伯特夫妇期待在美国东部城市工作的三个成年儿女可以在圣诞假期回到他们身边共同度过一个团圆的节日。然而,“圣诞团圆计划”因为三个儿女各自面临的工作和婚姻问题而最终搁浅。其实,在描写传统式美国家庭坍塌的背后,弗兰岑强调的是美国中部小镇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东部城市所代表的现代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 总的来看,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小镇情结”是美国城市化进程转入逆城市化阶段的重要文学表征,是后现代美国小说创作回归现实主义的显要标志之一,是美国“小镇文学传统”在当代文坛的最新发展。通过描画历史上的或当代的美国小城镇生活,一大批当代美国小说以“小”见“大”,激发读者深思后现代时期家庭、种族、文化、生态等现实问题。不过,在“小镇情结”背后,此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迎合读者口味和市场需求的过度商业化色彩,这既是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局限性,更是亟待思考与突破的重要问题。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小镇文学的反城市化写作研究”(16WWB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