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教育与文化是希望的光源

http://www.newdu.com 2018-03-22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与文化是希望的光源
    唐代诗人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吟咏真朋友不管离得多么远,也会像邻居一样心心相通。这句话似乎在两位中日文化界的著名作家——王蒙和池田大作身上也是适用的。
    二人初次会见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不过那是在30多年前的1987年,那时他们就“文学的使命”“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过一次深入探讨。通过交谈,池田大作知道王蒙与他一样都喜爱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王蒙也了解到池田大作谈起《论语》《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如数家珍。
    自那之后时隔27年,均已年过八旬的他们,在岁月面前,或许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那些于理念与意识深处的探寻,则在岁月冲刷之后更加坚定。于是,通过书信对谈的方式他们再次深入探讨了文化与教育等多个话题。这些观点,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池田大作
    人的光荣与证明在教育。我认为,教育的胜利才是人的伟大胜利。
    “把力气用在坚实的‘造人’上,这就是开辟未来。‘造人’即‘造国’。”
    我也说:一切取决于人,发展或衰亡都取决于“人”的培养。这才是把社会的“黑夜”变为“黎明”的钥匙。
    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人本身永远是人。而且,给人带来最重要价值的是教育,这一点也不变。
    王蒙
    比较起来,人们的物质方面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我们看到了犯罪、贪腐、道德败坏对于人们的精神底线的冲击。
    社会、人生面临的问题无数,我们谁也没有轻易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但至少可以讨论、可以对谈、可以关注我们面临的麻烦与问题。
    例如,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确立我们的核心价值?怎样确立自己的信仰与基本理念?怎样培养更多的爱心、感恩、诚信、谦卑?怎样更多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并能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对后代有益?比较起正面地讨论上述问题,痛骂、猛揭、耸人听闻的爆料与死无对证的奇闻也许更有市场,更能赢得掌声与点击。
    但毕竟我们要考虑到未来,考虑到后人,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我们没有权利大言欺世,我们没有权利一味悲观,我们没有权利把人类精神生活上出现了诸种问题的责任一股脑推到他人的身上。让我们从认真地思考、诚恳地对谈和深入地讨论做起吧。
    池田大作
    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我说过:“人本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主张‘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指的是互相理解,缔结友谊,彼此不为敌。”并强调:“必须改变征服自然的想法和做法。”
    为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进展,“教育”很重要。我们也在这一点上用力,努力启发市民意识。
    季先生也洞若观火,说:“人不只被本能驱使,是能够控制本能,既使自己发展,也使其他人、其他生物发展的。达到这一步,我认为才叫作‘善’。”现代社会不就是强烈要求教育能促成克服利己与欲望的“善”的生活方式吗?教育的目的永远是人的幸福。教育就应该成为复兴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的力量。请王蒙先生谈谈当今关于为教育尽力的想法。
    王蒙
    与各地各国的青年学子的接触使我扩大了视野,感受了青年人的热情与期待。他们理应有更好的未来。
    不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挑战与麻烦,只要有新人在出现,在成长,只要本国确实有了正常地与积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机会,我们就有理由对未来抱有希望。
    我同时也认识到,我们有责任不去过度地在青年人当中煽情与许诺,我们也不应该将复杂的世界用最简单的判断进行一厢情愿的解析与误导。
    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见到的、为之痛苦的人生与社会的诸多尴尬与困境告诉青年人,让他们在勇敢决绝地批评腐败与专横的同时,知道生活的挑战与麻烦永远不会完结,树立实事求是、建设性、渐进性的思路。
    池田大作
    王蒙先生反复强调大人社会对青年应承担的责任,我也理解这种心情。必须告诉青年们看清事实、坚持正义的强大。
    欺骗、煽动青年,加以利用,或者把他们当作牺牲品,这种不负责任与残忍何等横行。而且有种种变形,翻来覆去。
    我本人属于被战争把青春搞得乱七八糟的一代。出自这种经历,对近代中国教育领导人蔡元培先生的洞察能深感共鸣。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本来教育第一是为了青年。爱护青年,彻底相信他们的可能性,缔造青年的幸福。目的是让他们向未来、向社会、向世界展翅飞翔,完成自己所负有的使命。
    我强烈主张,必须从残酷的战争时代转变为新时代的,特别是年轻一代越过国境深深地缔结友情的教育交流之路很重要。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博士对于同事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警告的“文明冲突”,他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对话”:“文明间的对话,只有互相学习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而且,学习的文明、学习的人,才会获得发展和成长。抱着不学习而要教导他人的傲慢态度的文明或人,一定会不断衰退的。”
    王蒙
    我有时也会为本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而担忧,虽然口头上说是素质教育,但是大家都在拼高考的成功率,有的孩子从上小学就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学生被剥夺了游戏、看课外书、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戴近视镜的孩子越来越多。
    再者就是某些师生的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使人们痛感仅仅在学校里求知识是不够的,中国古人的说法,就学的意义是“读书明理”,即在求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做人的底线。这条底线,应该如孟子所说,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中国近二十年,学校数量有空前的发展,教育经费也有较大的增加,尤其是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数量大增。令人高兴的还有一点,中国的大学,正在迅速地发展与包括日本的世界各国的大学开展越来越多的交流。
    但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包括时下的学术阵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方面也时有尖锐的指责批评。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高等学校能够发挥辐射的作用,在推动文化进步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寄希望于教育,寄希望于高校,寄希望于青年,寄希望于文化,这方面的事情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仍然是我们的希望。
    池田大作
    教育与文化正是希望的光源。
    难忘的是,王蒙先生给我这样讲述过近现代中国的进程:“不能简单地认为革命成功就马上会带来其后国家建设的成功。建设只能一步步走很长的路。”
    尤其需要提高领导人和人民的资质。
    王蒙
    自离开文化部长的职位以后,我前后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深感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有益。
    我深信国际社会的行为与言语的准则,与在国内的信念把握是相通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士,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尊崇者,应该互相尊重,礼尚往来,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同时掌握分寸,承认各自的自主权利。
    池田大作
    今后越来越需要世界市民意识,重视“同样为人”的共同性和各自“放射个人光辉”的多样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对人类的爱也不过是自己在心中制造的人类爱,终归无非对自己的爱。人甚至爱邻人都很难。
    看似简单,但平日爱护直接接触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乡土,满怀慈爱做贡献的人生会闪耀克服自我中心性的真正的人性。这里就有成为世界模范的市民的形象。
    王蒙
    在这方面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有可宝贵的训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池田大作
    谁的生命都有尊严。而且,不是出身、财产、头衔等,而是“志向是什么”“做了什么”,这种行为中不就有人的真正价值放射光辉吗?
    《论语》有“近思,仁在其中矣”。“近思”,有把他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的心。《中庸》强调对他人倾心关怀的“忠恕”。这些与佛法对他人的苦恼感同身受、要予以救济的“同苦”和“慈悲”也相通。
    王蒙
    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缓慢的。
    文学的力量在于深入人心。干脆宣布文化工作者、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显得有些仓促,灵魂不是金属、木质或塑胶材料,我们也不是有把握直接加工受众的匠人。
    我们写作,我们探讨,我们愉悦着那些人,他们在生活中有时竞争得很紧张,有时很郁闷,他们是我们的读者、观众、听众。同时我们毕竟有所追求,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臧否。
    我们不能因为希望的实现并非直线前进而悲观失望,也不能因为现实不是尽如人意而一味诅咒抹杀,我们总还要尽我们的绵薄,拯救人心,温暖世情,鼓励正义,讨伐邪恶。
    (以上内容摘编自《赠给未来的人生哲学——王蒙 池田大作对谈》)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