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蕴含着奋斗的动力与不竭的资源,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而言,文学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开掘不尽的文脉富矿。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过程,必须以历史意识激活优秀传统,从驳杂的文脉传统中甄选出那些富有活力的潜质,并与新时代产生思想的火花,实现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统又赢得了隆重的礼遇。文学传统究竟是一个作家创新的负重抑或是不竭的资源,这显然取决于作家对文学传统与新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成效。因此,如何激活中国文学传统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与新时代精神形成创新融合与转化,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使命。 文学传统:历史意识与文脉富矿 对于文学而言,文学传统能够有效地联结历史与个人,而作家则依循文学传统所提供的秩序与参照为自己找寻定位。只有纳入文学传统之后,他们才会结束游离状态,从而找到一个可靠的归宿。 文学传统是作家起步的基座。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可能从零开始,他的身上总是流淌着传统的血脉,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姆所认为的“影响的焦虑”是无法规避的。文学传统无形地为后代文学制定了方向、范围、可能性以及发展速度。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特别强调了传统意识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暂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历史意识”召唤出了无名的能量。无论是遵从文学传统,抑或是反叛文学传统,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文学传统的存在。即使是反叛文学传统,仍然意味着将文学传统视为参照坐标——没有传统,何来创新?作家与文学传统的距离,恰恰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重要依据。反之,文学传统的存在恰恰构成了任何创新的前提。 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诞生之际,未必就是一种旧的文学传统消亡之时。按照巴赫金的看法,旧的文学传统会以对话的方式进入新的传统之中,成为新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记忆”。“文学传统”这一概念随着历史的蔓延必将日益膨胀与丰富,艾略特甚至将荷马以来的全部欧洲文学传统视为一个共时的存在。事实上,作为一种历史的遗留物,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传统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南帆认为,“传统与个人的关系时常标志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且“文学传统延传过程隐藏了紧张的相持”。显然,传统与现代、传统与个人——围绕着“文学传统”这一轴心构成了两个关系甚密的二元对立结构。 艾略特对于作家的忠告是,收敛个性,投身文学传统之中——“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司马迁之于《史记》,曹雪芹之于《红楼梦》,莎士比亚之于《哈姆雷特》,都体现了他们超乎常人的创造力。然而,这些天才作家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只是其个人突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吸收、涵养并代表着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思想高度、文明程度。经典作品只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如果没有1000多年的文学积淀,曹雪芹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集大成之作。换而言之,文学的成熟反映了产生它的那个社会的成熟。 传统中蕴含着奋斗的动力与不竭的资源,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而言,文学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开掘不尽的文脉富矿。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过程,必须以历史意识激活优秀传统,从驳杂的文脉传统中甄选出那些富有活力的潜质,并与新时代产生思想的火花,实现创造性转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