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2 文艺报 周展安 参加讨论

    以“中国”为视野与文学纵深感的建立
    文学写作中,“中国”视野的缺席,根本来说,并不是作家们的责任,而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所决定的。在近代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目睹和体验的是过去、现实、未来的相互辩论,是传统、启蒙、革命的相互否定,是各种主义的频仍更迭。在这样的状况当中,寻找对立面,弃一取一是常态。由此,片面的深刻是可能的,但真正融贯性的思考则难得。置身于如此情境中的中国文学也必然难以获得一个整全性的视野。
    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如上所说,新时代并不是凝固的没有矛盾的状况,但“新时代”的确足够提示我们“新文明”创造的帷幕已经打开,“文明中国”的意义正在凸显出来。对于作家来说,如何在直面社会矛盾的同时,把握住“新时代”的张力结构,从而对于“新时代”的文明史意义,对于“文明中国”的内在价值产生自觉意识,进而写出具有纵深感的作品,是不能不思考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希望作家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创作中华民族新史诗,不是要回避当下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矛盾,而是要在直面矛盾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去把握所有这些矛盾所得以展开的“新时代”的内在本质,用中国古代的语言说,是“新时代”所包含的“理”和“势”。而要把握时代内部的“理”和“势”,必然不能只是停留于个人的直觉和经验,不能囿于自己的生活天地。针对着以“知解力”为主要特征从而只能孤立地把握事物的“散文意识”,黑格尔高扬了“诗”尤其是“史诗”这一文类——这也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在史诗中有着更具统一性的表现“民族理想”乃至“人类精神”的东西。这与他强调“现实”不是直接给予的东西,而是“实存和过程的统一”,是“事物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的思路相一致,都是强调重要的是在不忽视实存的前提下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一思路也为马克思所继承。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时代的本质,这本是老生常谈,但是,至少就文学而言,要在写作中把握到所谓“本质”是何其艰难的事情。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然而又是作为“事物展开过程的必然”,中国走到了“新文明”的入口处,实体性的中国亦从而获得了一个将自身理念化为“文明中国”的契机,把握住这一契机,向历史的深处也同时是未来的深处眺望,或许应成为当前作家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